美國總統特朗普在8月7日簽署了兩項重要的行政命令。
第一項行政令意在使普通美國人能夠將退休儲蓄投資于私人市場資產,如私募股權、加密貨幣和私人房地產,為華爾街的投資公司打開了新機遇。
第二項行政令則聚焦于銀行業務,要求調查是否存在基于政治或宗教原因的歧視,并限制銀行因“聲譽風險”剔除客戶的行為。
這兩項命令不僅可能重塑金融市場格局,也引發了監管、風險和合規方面的廣泛討論。
退休儲蓄可投私人資產
特朗普總統的第一條行政命令旨在使普通美國人更容易將退休儲蓄投資于傳統公共市場之外的資產,尤其是私募股權、加密貨幣和私人房地產。
這一舉措為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公司提供了一個渴望已久的機會,這些公司一直希望能夠接觸到類似401(k)退休福利計劃的龐大資金池。
藍貓資本(Blue Owl Capital)聯合首席執行官馬克·利普舒茨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這一行政令是“朝著目標邁出的關鍵一步”。
藍貓資本致力于將私人市場納入目標日期基金等一體化基金中,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樣化的退休計劃投資選擇。然而,投資私人市場通常伴隨著較高的費用和較低的流動性,這使得雇主是否愿意在401(k)計劃中加入私人市場選項成為一個不確定因素。
穆迪公司全球私募信貸負責人馬克·平托警告稱,如果這些新的投資未能兌現預期的回報,資產管理公司可能面臨訴訟和監管壓力。他還提到,養老金計劃早期就已經開始投資私人市場,以期獲得更高回報。隨著更多私營企業用401(k)計劃取代傳統養老金計劃,華爾街公司對這一市場的興趣將與日俱增。
對于普通美國人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的退休資金將有更多投資選擇,尤其是那些本來無法通過傳統方式接觸的高收益私人市場資產。然而,這也伴隨著較高的投資風險和費用,對于雇主和員工來說,在接受私人市場投資的過程中可能面臨更多挑戰。
聚焦“去銀行化”
特朗普的第二項行政命令主要關注銀行,特別是大銀行的“去銀行化”問題。
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近年來常被指控,因為所謂的“聲譽風險”而剔除某些客戶,如火器制造商、石油天然氣公司等。特朗普政府此舉意在調查銀行是否存在基于政治或宗教原因的歧視行為,并對涉嫌存在此類行為的銀行采取紀律處分。
特朗普本人的批評也尤為尖銳,指出自己在第一任期結束后遭遇了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的歧視。盡管兩家銀行均表示沒有基于政治原因剔除客戶,但這并未平息特朗普和其他保守派政治家的怒火。
特朗普此次命令的另一重點是指示監管機構停止使用“聲譽風險”作為剔除客戶的理由,尤其是基于政治背景的決策。銀行政策研究所(Bank Policy Institute)對此回應稱,監管過度和監督裁量權的使用是這一問題的核心所在。
一些共和黨人指出,銀行常常利用模糊的法律風險或內部規則為其政治性決策提供理由。堪薩斯州總檢察長克里斯·科巴赫(Kris Kobach)就曾領導了一組州總檢察長向美國銀行發函,表達了對其“歧視保守派”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