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旅客量在17年間激增114%,不過一個反直覺的現象正在發生:旅客丟失的行李數量不增反降,且錯運率下跌67%。這場靜默的效率革命背后,是航空業用智能技術對抗每年50億美元錯運成本的突圍。
日前,SITA亞太區總裁Sumesh Patel在證券時報專訪中,展示了最新《行李IT洞察報告》,兩組數據形成強烈反差:2007至2024年間,全球客運量從24.8億人次飆升至53億人次,但錯運行李數量卻從4690萬件降至3340萬件,錯運率更是從每千人18.9件銳減至6.3件。
這反映出行業行李管理的持續改善。以2019年為參照,2024年旅客量增加了8億人次,但錯運行李僅增加800萬件,顯示出系統韌性和智能運營能力的持續增強。
Sumesh Patel分析說,旅客行為的變化也是一大因素。短途及低成本航線中,越來越多旅客選擇攜帶隨身行李,從而減輕了托運行李系統的負擔。但真正的推動力在于行業的運營轉型與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自動化、預測性找回以及互聯互通的行李管理系統,使得航空公司和機場即便在高峰期也能保障行李流程順暢。
智能技術正在改寫錯運行李的經濟賬。盡管全球航空業每年仍需為錯運行李支付約50億美元,這些賠付涵蓋了賠償、運輸、人工追蹤等全鏈條成本,但技術投入已開始顯現回報。
SITA開發的WorldTracer? Auto Reflight系統,被視為突破點之一。該系統在轉機行李錯過銜接航班時自動重訂后續航班,全程無需人工干預。這項看似微小的改進,預計每年為行業節省3000萬美元成本。而另一項應用AI圖像識別的失物招領系統,更將相關處理成本壓縮90%。
Sumesh Patel介紹,“當人手短缺遇上旅行反彈,智能自動化成為‘以少勝多’的唯一選擇。”目前66%的航空公司和73%的機場將網絡安全列為IT投資前三,為技術深化鋪平道路。
技術賦能的觸角正延伸至旅客指尖。SITA將蘋果AirTag的定位功能深度整合至WorldTracer?平臺,使旅客能主動向航司共享行李位置。英國航空、漢莎航空等巨頭已免費開放該服務,構建起航空系統與個人設備的首次大規模協同。
“這標志著行李追蹤從黑箱操作轉向透明協作。”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旅客成為數據鏈的主動參與者,航司服務壓力將轉化為共贏機會。”隨著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地位提升,類似的合作空間正在打開。
盡管技術紅利顯著,行業仍面臨深度協同的硬骨頭。目前全球僅66%的機場參與行李數據共享,中轉環節成為錯運重災區。“航空公司、機場、地服掌握的數據尚未打通。”Sumesh Patel直指核心痛點,“技術水平不均、法規差異制約著全鏈條可視化。”
紅海國際機場的實踐提供新思路。作為2030年百萬級客流的新樞紐,該機場在SITA支持下構建了從值機到行李裝載的全程數字化閉環。SITA Bag Manager系統實現行李運輸實時追蹤,移動值機方案SITA Flex則釋放了30%的人力資源。
業內人士介紹,全球航空業向80億客運量邁進,智能技術已從“降本工具”升級為“生存要件”。從行李系統,到旅客口袋里的AirTag,再到紅海機場的數字化胚胎,這場行李革命正在重構行業。從成本維度來看:技術投入與錯運成本形成可量化的負相關曲線;從體驗維度來看,旅客從被動等待轉向主動參與;從協作維度來看,打破數據孤島成為千億成本防線的終極戰場。
但更完善的數據共享機制和全行業的無縫協同,依然存在困難。
Sumesh Patel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說:“盡管航空公司、機場和其合作方掌握了大量數據,但這些數據往往未被充分利用或標準化。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理解、整合并轉化數據為可操作的信息。此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法規差異以及運營規模不一等因素,使得跨行業協作與數據共享仍具挑戰性。以目前為例,全球僅66%的機場參與行李數據共享,限制了全鏈條的可視化能力,尤其影響中轉環節的效率。”
Sumesh Patel表示:“當所有參與者共享實時、完整的數據,我們將見證行李與旅程真正同步時代的到來。”在旅客量持續攀升的背景下,這場靜默的技術革命將決定誰能守住下一個十年的成本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