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關稅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大而美”法案公布影響,美國新能源產業迎來變局,中資新能源產業供應鏈企業或首當其沖。
據了解,近期多個在美電池項目出現調整。據消息人士透露,松下控股決定推遲其新建的美國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全面運營,因為松下主要客戶特斯拉報告銷售低迷。該工廠是松下在美國的第二個生產基地,已于2022年秋季開工,投資約40億美元,原計劃于2026財年末開始運營。
無獨有偶,供應寶馬北美及全球市場的動力電池供應商遠景動力,近期也宣布暫緩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電池工廠項目。另外,國軒高科美國電池工廠也將縮減產能,寧德時代與福特汽車在密歇根州合作的電池項目也面臨擱置風險。此外,FREYR、KORE Power、iM3NY三家電池生產商也取消了其在美國的電池制造設施建設項目,另外ABF等五家電池生產商推遲了生產工廠的建設計劃,總產能為19.2GWh。
根據美國清潔能源協會(CEA)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由于對等關稅和市場不確定性,今年迄今為止,美國原計劃到2028年投產的約21GWh電池產能已經取消。
“多個在美電池項目出現調整,除了關稅不確定性原因外,還有近期公布的‘大而美’法案,目前法案基本條款已確定并公布,后續將公布實施細則。”對此,國內某新能源產業供應鏈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程博向記者介紹,2025年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了《一項偉大而美麗的法案》(簡稱“大而美”法案),這一法案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將美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獲得補貼的時限提前至2025年9月30日,即在這之后購買新能源車的美國車主將不能享受政府補貼,這就會影響美國新能源車的銷量,而美國新能源車供應鏈多數為中資企業,進而將其影響傳導至中資供應鏈企業。
二是法案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清潔能源方面的政策調整,包括提前終止多項由《通脹削減法案》(簡稱“IRA法案”)推出的長期稅收抵免、縮短優惠期限,同時還通過“受限制外國實體”、股權比例、技術合作、資金往來、原材料采購等多個維度設置限制,力圖將中國企業及其海外相關實體均排除在稅收抵免政策之外。
前述產業鏈人士表示,法案下,中資持股超過一定比例,以及產品中含有中國成分超過一定比例的企業都將無法獲得美國政府補貼,這就可能導致美國企業或其他國家企業在美國的工廠因擔心自身無法取得該等稅收抵免資格,從而拒絕從中國供應商包括其控股海外子公司處采購相關設備、原材料或服務等,但美國新能源產業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因此,在此變局下,行業多個項目出現延緩或暫停。
“短期產業鏈企業還可以通過搶跑、鎖單等盡量減少影響,但中長期來看,這一法案對整個中資新能源產業供應鏈影響都非常大,此前對等關稅限制的是地域,企業還可以通過優化全球產能布局來規避或減少風險,但這個法案從股權投資、技術成分等多方面限制了中國供應鏈企業發展,這將導致中國企業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同類競爭對手失去優勢,在美業務將受到重創。”前述人士表示。
從具體影響程度來看,產業鏈人士普遍認為,“業務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中資供應鏈企業受影響最大”。
據了解,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國軒高科是較早一批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美國布局動力電池產業鏈的中國企業。另一儲能新秀廈門海辰儲能也或將受牽連,而當前其正處于IPO關鍵期。
具體情況為,2024年海辰儲能前五大客戶中兩家為美國公司,分別為第一大客戶和第四大客戶,這兩大美國客戶合計貢獻營收29.7億元,收入占比約23%。前不久,海辰儲能美國第一大客戶、美國第三大電池供應商Powin向當地和州政府官員提交了一份可能停止業務運營的通知。近日,海辰儲能對外發布聲明提及此事:我司與美國儲能集成商Powin的合作尚未進入規模化交付階段,且雙方不存在任何未決的債權債務。Powin的破產申請文件亦顯示我司不在其債權人名單中。Powin申請破產事件,并不會對我司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海辰儲能針對美國客戶情況影響的相關聲明,在業內人士看來,表明因為風險加劇導致出海美國備受市場擔憂。緣于美國新增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以及融資困境,徹底改變了投資經濟性計算,行業市場萎縮、項目中止、產能規劃被迫擱置已日漸顯現。海辰儲能在美國得州投資近2億美元的工廠也陡增諸多不確定性。
TrendForce集邦咨詢王建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當前全球儲能市場,競爭格局呈現出“區域割裂、技術多元、競爭加劇、生態重塑”的顯著特征。面對當前全球儲能市場的復雜變局,企業需保持戰略靈活性與高效執行力。首先,優化市場策略,通過差異化區域布局避免“內卷”,深耕美國市場以把握IRA機遇,并積極拓展歐洲、亞洲、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同時深化電網側、工商業和戶用等細分市場。
王建認為,其次,在技術層面,產業鏈企業要強化創新與成本控制,通過降本增效、多元技術路線探索,以及提升智能化與數字化水平,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提升供應鏈韌性與本地化能力至關重要,包括多元化全球采購、在關鍵市場設立研發生產基地。此外,在商業和融資層面,企業應創新模式(如PPA、融資租賃),加強融資能力,并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