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資本旗下的信宸資本宣告完成了新一期人民幣并購基金的募資。
信宸資本長期踐行Buy-out并購策略(控股型并購),這種模式常見于產業并購基金對上下游企業的控制權收購,但市場化的“盲池”基金鮮少采用上述模式,因此信宸資本也一度成為市場的“非共識”。
相較于一年前,此次見到信宸資本高級合伙人信躍升時,隔著辦公桌,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悅。
他告訴記者,信宸資本新一期人民幣基金已經關賬,募集資金超過45億元。年初還募集完成了45 億元的宸曦共贏基金。在信躍升看來,這是市場對信宸資本投資能力的肯定。
不過,更讓他興奮的是,此次70%的資金來自保險公司——這個數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這位深耕并購市場二十余年的投資人直言:“保險資金是非常優質的 LP,與并購基金是天生一對。”
險資與并購基金“天然匹配”
“保險資金是典型的‘長錢’和‘耐心資本’。”信躍升在采訪中身體前傾,語氣堅定,“第一,它相對市場化,更看重長期且穩定的投資回報,對GP沒有過多的附加要求;第二,專業度高,懂股權邏輯;第三,有機會持續復投——這期投得好,后續可能連續投。”
這份信任背后,是信宸基于長期并購實踐與專業洞見而形成的“雙曲線策略”,即:在持有期就通過分紅或再融資獲得穩定現金收益,最終退出時可擇機出售,不單純依賴IPO。
“保險公司需要穩定現金流和期間收益,我們用固收思維做股權,他們就懂了。”信躍升告訴記者。
近年來,國內的募資遇冷,從2021年的2萬億元的募資規模降至2024年的2600多億元,LP結構也以國資、政府引導基金為主。
在研究了募資端的需求之后,信宸看到了“冰山下的火焰”:中國M2超300萬億元,流動性淤積在金融系統,對保險公司而言,“他們的保費每年增長12%,但固收收益從5%降到2%以下,必須找到新的出路。”
于是,信宸資本的“雙曲線策略”得到了保險公司的青睞。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等三部門支持險資設立私募基金投資股市、開展科技企業并購貸款試點之后,險資加速入場,既為資本市場注入長期穩定資金,也開始從財務投資轉向長期性產業投資,深化與實體產業的綁定。
政策松綁、險資對并購基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刻在信躍升看來,保險資金的“耐心”和并購基金對“長錢”的訴求天然匹配。
除了險資,新一期人民幣基金也獲得了蘇州園豐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基石投資。對此,信躍升表示,信宸資本將深度挖掘自有的生態資源,依托蘇州在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助力標桿型企業做大做強,與蘇州工業園區共同推動政府資金運作效能的持續提升。
“基金就像工廠,募資是銷售,投資是生產。募資相當于拿訂單,團隊要‘交貨’。這需要研究客戶需求,靈活調整資源投入。”信躍升認為所謂募資“寒冬”,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缺乏適銷對路的產品。
從“賺快錢”到“啃硬骨頭”:中國經濟的“并購時刻”
“以前中國是成長型經濟,投Pre-IPO、追賽道,賺錢相對容易。”曾經在麥肯錫工作多年的信躍升判斷“中國已經步入成熟的經濟市場,以往單一依靠成長投資的邏輯失靈了。”
他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并購時刻”。“經濟增速放緩后,企業要增長,只能靠并購整合;資金要收益,只能靠深度管理創造價值。”信躍升提出,并購市場爆發需要三個條件,而中國已全部具備:第一是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內生乏力,并購需求隨之井噴;第二是銀行并購貸款政策松綁,讓并購基金可以撬動杠桿;第三是估值回歸理性,一級市場資產價格與二級市場倒掛收窄。
數據證明,中國的并購市場已經爆發。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共計完成1397筆并購交易,同比上升10.09%。其中,超10億美元規模完成并購交易19筆,超1億美元規模完成并購交易136筆。
“中國資產被嚴重低估,現在敢于下手的人才能賺到錢。”信躍升以某科技新秀為例,目前其在國內的估值在200億元左右,但是放在美國,估值至少是2000億元。這也是信躍升始終堅持“long China(做多中國)”的原因。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資產處于經濟周期和估值周期的雙底部,隨著經濟復蘇和流動性改善,并購投資在這個周期中將享受估值倍數恢復、企業業績增長和政策支持的多重紅利。
未來并購基金將向頭部集中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VC涌入并購基金,主張“撮合型并購”(通過上市公司并購被投企業),信躍升直言:“那是merchant banking(投行),不是并購基金。真正的并購是控股,是當大股東,對公司的治理結構優化有很大的話語權。”
信宸資本的“控股方法論”在項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2017年并購完成麥當勞中國之后,信宸資本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大膽起用本土化經理人團隊,同時采用專家庫制度(Expert in Residence),聘請行業專家作為運營合作人,推動麥當勞中國業務的本土化進程和數字化賦能。
8年間,麥當勞中國餐廳數量增加兩倍突破7100家,總收入和盈利也實現了顯著增長。如今,以餐廳數量來看,麥當勞中國已成為麥當勞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發展最快的市場。
2023年,麥當勞全球管理團隊來中國考察麥當勞中國一周后,果斷以18億美元高價回購了5年前售出的部分股權。
“管理團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每年麥當勞在中國可以開1000家店,這1000家店的成功率幾乎是100%,數據庫里還有好幾萬個店的潛在選址,未來幾年還將保持每年新開店1000家的速度,市場前景非常大。而且,不光市場前景大,國內整體開店的運營效率完全超過了全球水平,核心是中國進行的數字化賦能。”
“零售餐飲企業轉型為數字化驅動的互聯網企業,在這方面,中國在全球領先。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把‘毛坯房’裝修成‘精裝房’,讓產業資本敢買、能用。”信躍升說,這種模式壁壘極高。如果不是控股股東,很難推動公司下一步的改革。
“未來中國并購市場將會像美國一樣,最終只剩下5—10家頭部機構。”信躍升的判斷基于行業正在發生的三大變化:資金端,投資人更愿投有歷史業績的頭部GP;項目端,跨國公司分拆、上市公司重組等優質資產,只向有控股能力和產業資源的機構開放;人才端,并購需要懂交易、會管理、通財務的復合型團隊。
信宸的應對之策是“戰略資產卡位”,例如,在餐飲賽道布局了麥當勞,在醫藥賽道布局了桂龍藥業等。“這些資產是我們的‘錨’,既能產生穩定現金流,又能輻射產業鏈上下游。”信躍升說。
采訪接近尾聲時,信躍升突然問:“你知道中國資本市場最缺什么嗎?”不等回答,他自己給出答案:“第四板——一個讓未上市企業流動起來的市場。”
在他的構想中,當中國有100家專業并購基金、幾千個portfolio企業時,“基金買→整理→上市公司→基金再買”的閉環就會形成,“企業不用擠IPO獨木橋,資本也能有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