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團宣布,面對近期餐飲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正式啟動中小商戶發展扶持計劃,向中小商戶發放助力金,支持更多餐飲小店實現穩定增長。計劃在此前助力金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加現金和補貼投入,重點支持長期經營、復購高、口碑好的中小餐飲商戶。預計到今年年底,美團助力金將新增覆蓋超10萬家餐飲小店,單店助力金最高5萬元。
無獨有偶,在今年3月,餓了么就宣布啟動“優店騰躍計劃”,在2025年,向商家投入超過10億元,在費率優惠、專項補貼、專屬流量、數字化運營服務和硬件設施以及AI技術能力等多方面,助力餐飲商家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收獲新渠道生意增量。6月16日,餓了么升級“優店騰躍計劃”,再投入逾10億元,提供新店扶持,進一步吸引連鎖品牌與中小餐飲商家入駐。
在今年5月、7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臺,引導行業合法規范經營,公平、理性競爭,構建多方共贏生態。8月1日,多個外賣行業平臺接連在自己官方社交媒體發文表態,倡導良性競爭。
在約談后的商家支持政策,可以看作平臺發文表態的后續措施:這不是要加碼價格戰,而是要在深層次上,進行良性競爭。這個局面,一方面是源于監管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順應市場演化的必然之舉。
理解這些舉措的基礎,是對外賣平臺的認知。
實際上,外賣平臺,早已不再是一個單純將線下需求轉換為線上需求的平臺,而是一個刺激需求、產生需求、提升行業效率、創新行業模式、產生新型社會化分工的平臺。
外賣平臺通過數字技術和配送體系,在多個方面,拓展了傳統餐飲業。從地域上,它大大降低了小微商家、初創品牌進入市場的初始投資,商家無需昂貴的黃金地段租金,也能擴展供應范圍,更廣泛地觸及更多需求。從需求性質上,它通過在線展示、促銷、補貼,刺激出更多的潛在需求。從行業生態角度,它推動了供應鏈的提升,從訂單管理、支付系統、配送網絡、中央廚房等方面促進了行業效率的提升,使得餐飲業能夠滿足更多的需求場景。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社會發展的一環。從國營菜市場,到自由菜場,到超市,再到現在的會員制大型超市,都是社會分工的一環。這些環節雖然不直接參與生產,但通過提供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幸福感,不僅參與了社會生產率的提升,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所以,外賣平臺本身,也是社會生產力提升,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
這意味著外賣平臺,不僅僅是搬運需求,而是擴大了市場邊界,創造了新的需求。比如,在需求場景上,它將很多原來的家務勞動場景,轉化為社會分工,減輕了家務勞動的負擔。再比如,在惡劣天氣、疫情等特殊時期,整個外賣平臺成為城市運轉的關鍵渠道。
有了對外賣平臺的意義的認知,就不難理解現在的新舉措。一個行業的發展,始終是需求和供給相輔相成,雙輪驅動的。前一階段是在需求端,以價格驅動行業發展,消費者可以輕易比價,競爭更加透明和直接,但同時,也帶來了同質化競爭和利潤壓力等問題。
現在,外賣平臺則從單純“搶用戶”轉向“誰能為商家創造更大價值”的良性的、深層次的競爭。在供給端,通過補貼、技術驅動等方式,鼓勵商家在產品、品牌、運營等方面,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將推動整個行業進入發展新階段。平臺競爭推動著餐飲業從傳統、分散、經驗驅動向現代、集約、數據驅動轉型升級,其積極意義不僅在于短期的流量和訂單,更在于通過持續的“創造性破壞”,重塑了行業的價值鏈,促進商家創新的潛能,最終提升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在效率、服務、食品安全等方面達到更高的水平,不斷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商家需要善用平臺帶來的渠道、數據和效率工具,利用好這種競爭帶來的機會,打造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不過,與此同時,仍然需要強調的是,餐飲業乃至生活服務行業,并非單純比拼效率,也要看重那些小眾的、獨特的情緒價值。這意味著,平臺促進商家發展,不僅要有效率目標,也要有著更多元的價值目標,兼顧多層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