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慈善總會將27億元善款上繳市財政”的報道引發爭議。12日,武漢市慈善總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繳到財政的27億元會由市財政進行劃撥,如何劃撥如何使用由指揮部統一調配。(2月12日新京報)
為抗擊此次疫情,大量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向湖北積極捐款捐物。武漢市慈善總會作為被指定的五家社會組織之一,也接受了巨額捐贈。這說明廣大捐贈人心系武漢疫情、信任武漢市慈善總會,但在善款使用環節出現爭議。
根據法律規定,受贈人與捐贈人訂立了捐贈協議的,應當按照協議約定的用途使用捐贈財產,不得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的用途。此次疫情定向捐款使用未有爭議,但多達27億元非定向捐款因“上交財政”受到專業人士質疑。
武漢慈善總會方面及時指出是一種誤解。原因是,捐款上交財政是為了統一劃撥,更有利于整體調配和安排,“27億元全部且僅用于這次疫情”。根據官方公告,捐贈款物原則上由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統一調配使用。
記者查詢發現,這27億元捐款調配情況已經公開。也就是說,這筆巨額捐款既符合捐贈人意愿——用于抗疫,也符合法律規定——“捐贈財產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公開“受贈財產的使用情況”。
不過捐款上交財政引起誤解,需要多角度反思。從法律角度看,無論是《慈善法》還是《公益事業捐贈法》,均沒有規定捐款使用經過財政賬戶,那么究竟是法律規定不完善,還是此次“上交財政”逾越法律,值得深入討論。
筆者以為,由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統一調配使用非定向捐款沒有問題,因為該機構更了解疫情全貌,有利于統一劃撥合理調配使用善款。但統一劃撥未必非要經過財政賬戶,因為“上交財政”容易引起誤解,也無法律依據。
“上交財政”會引起什么誤解呢?會讓一些人誤以為捐款上交財政后,社會捐款與財政資金可能不分,進而懷疑用社會捐款替代財政投入。而要想避免這種誤解,除了詳細公開捐款使用外,還應該把善款使用與財政投入分開。
應對這場疫情,顯然社會的歸社會,財政的歸財政。社會捐贈代表了社會人士和企業對抗擊疫情作出的貢獻,捐款使用情況要向捐贈人公開;而財政投入則是政府一種責任,用于抗疫的財政資金使用要接受人大和社會監督。
從行政角度來看,防控指揮部統一調配非定向捐款有利于全面抗疫、高效抗疫,但要盡可能避嫌,力爭避免爭議。其實,財政賬戶扮演著防控指揮部賬戶的角色。假如防控指揮部開設臨時資金賬戶用于統一劃撥捐款可避免爭議。
在集中精力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顯然任何爭議都有可能分心,對抗疫大局多少會有影響。換言之,“27億元善款上繳市財政”引起爭議,也說明在應對重大疫情方面缺乏行政經驗,如果把捐款與財政分開,爭議自然不會出現。
坦率地說,雖然27億元善款全部用于此次疫情,且調配情況已公開,但“上交財政”缺少法律依據。所以,相關法律不僅要規定捐款使用尊重捐贈人的意愿,還應在使用環節和程序方面詳細規定,善款可以不可以經財政賬戶劃撥?
筆者建議,法律應該把善款與財政徹底分開。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