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返鄉”“非必要不留校”“有必要可留校”“非必要不出校”……是在“繞口令”嗎?不是,這是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各地高校寒假令人眼花繚亂的“花式放假令”。到底回不回家過年,成了不少大學生的鬧心事。還有部分大學生,甚至陷入“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尷尬。
當前各地疫情形勢不同,有的是中、高風險地區,有的是低風險地區,對于各地高校來說,如何合理安排放假是一種考驗。對于家在中風險、高風險地區的學生,按理說高校應該按照“非必要不返鄉”的原則來安排放假,以兼顧防疫大局、確保學生安全。但現實是,部分高校卻發出“非必要不留校”的放假令。
這讓中、高風險地區的學生陷入了兩難,想留校過寒假,要通過繁瑣的審批流程——導師申請、科室審核、研究生管理辦公室審批、防疫辦備案,最終未必能辦成;想回家過寒假吧,老家這時候希望在外人員“非必要不返鄉”,如果大學生非要返鄉,則須持有核酸檢測結果、接受隔離觀察等,回家失去意義。
作為遠離家鄉在外求學的游子,在疫情期間按說應該得到學校的理解和關照,但卻面臨“想回不能回”“想留留不下”的尷尬。不客氣地說,這種缺乏人性關懷的“放假令”實為“尷尬令”,既讓學生難以接受,也讓學校形象掉價——給學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而某些學校這么做,既缺乏大局觀,也自私自利。
去年以來,我國疫情防控就是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取得了顯著成效。“一盤棋”的含義之一是,每個社會機構、每個人都要有大局意識、全局意識。以高校放寒假為例,如果高校在安排放假事項時,既考慮到中、高風險地區的防控壓力,也考慮到學生回家面臨種種不便,無疑是“一盤棋”上的合格“棋子”。
某些高校采取“非必要不留校”,主要目的是減輕自身壓力,包括減少防疫風險、責任等。因為留校過寒假的學生越多,學校在疫情防控、生活保障等方面承擔的壓力就越大,投入也越多。所以,學校從自身利益出發,先強調“非必要不留校”,又強調“非必要不出校”——這讓學生被“困”校園,缺乏自由。
如果是私營企業基于自身利益這么做,人們或許還能理解,但作為公立高校管理缺乏人性化,則讓人很難接受。因為高校作為知識殿堂,其一言一行應該為學生做正面表率,而不是做反面示范;作為公立高校,應承擔更多公共責任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當然,不是所有高校都這么自私自利,也有不少人性化高校。
比如有的高校對居住地為疫情中、高風險區的學生,充分尊重學生意愿——愿意投靠親朋好友的自行決定,愿意留校過寒假的,由學校安排老師一對一聯系,制定假期幫扶慰問工作方案,從思想、心理、經濟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關愛幫扶。這種人性化安排,才彰顯出高校的胸懷,真正體現出大學之“大”的內涵。
筆者建議,凡是采取“非必要不留校”“非必要不出校”的高校,都應該及時修正自己的放假安排,讓留校學生少走些程序,多享受一些溫暖。同時,對于放假安排不夠合理的高校,教育部門有必要及時進行指導、糾正。既然“非必要不返鄉”是國家有關方面的公開倡議,高校也要不打折扣地執行國家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