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整體呈現震蕩上行趨勢,多個板塊輪番上漲,市場信心逐步回暖。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家百億私募業績表現出色,尤其是量化私募。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今年以來有業績展示的36家百億量化私募平均收益為18.92%,并且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有15家收益在10%—20%之間,14家收益在20%—30%之間,3家收益超30%。
百億量化私募的業績表現要明顯好于百億主觀私募。在42家收益超10%的百億私募中,有32家百億量化私募、9家百億主觀私募、1家百億混合私募。
受訪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量化策略超額收益顯著,主要源于市場環境、策略特性及政策驅動的綜合作用。量化交易占比穩步提升會是一個比較明確的長期趨勢。
量化“壓倒”主觀
DeepSeek在年初橫空出世后,量化一詞開始“出圈”,投資者對量化投資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百億量化私募的數量正在持續擴容。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百億私募共有90家,其中,百億量化私募有44家,占總量的近49%;百億主觀私募有39家,占總量的43.33%。量化和主觀私募是目前百億私募市場中的主力軍。
從7月份的私募規模變動來看,據排排網數據,有3家主觀私募退出百億行列,同時有2家量化私募和1家主觀私募新晉或重返百億行列。
從業績表現來看,量化私募相對更為強勢。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42家收益超10%的百億私募中,百億量化私募有32家,百億主觀私募有9家,百億混合私募有1家。具體來看,復勝資產、穩博投資、阿巴馬投資、天演資本等百億私募年內收益居前。
具體來看,截至7月底,今年以來有業績展示的36家百億量化私募平均收益為18.92%,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有15家收益在10%—20%之間,14家收益在20%—30%之間,3家收益超30%。
相比之下,由于行業輪動加快以及市場震蕩上行的特點,主觀私募的表現稍顯遜色。有業績展示的16家百億主觀私募中,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為13.59%,其中15家實現正收益,占比為93.75%。在實現正收益的百億主觀私募中,有6家收益在10%以內,5家收益在10%—20%之間,4家收益超20%。
量化為何強勢
為何今年量化私募業績如此出彩?
中安鼎盛投資合伙人陳伯仲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了三點原因:其一,中小市值股票持續維持高波動,交易錯誤的機會容易被量化指增策略所捕捉;其二,市場整體的流動性充分,A股交易量持續在萬億元以上,去年10月以來,個人投資者新增凈流入超過5萬億元,為市場流動性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撐;其三,題材概念輪動機會較多,今年以來圍繞人工智能等題材概念的機會較多,且核心股票集中于中小市值范圍。
大巖資本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經歷了2024年的多輪極端行情,量化管理人普遍對風險的態度更加嚴謹,也進一步迭代了策略,因此,使得量化策略的適應性更強。
“主觀策略側重深度個股研究,挖掘公司價值;量化策略強調廣泛持倉與系統化交易,通過科學模型累積超額收益。”大巖資本認為,雖然量化和主觀策略有明顯差異,但目前已經有機構將二者結合,兼顧投資的深度與廣度。主觀和量化未來將有效互補,百花齊放,讓投資者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為何量化策略能獲得市場信任?
“首先,策略有效性被認可,這幾年尤其是在波動加劇的市場里,量化策略在控制風險、捕捉市場非有效性方面展現出了優勢,獲得了更多資金尤其是機構資金和高凈值客戶的認可和配置。其次,市場流動性改善,增量資金持續帶動交易量,為量化策略提供更大操作空間。同時,量化人才越來越多,整個行業的基礎在變厚實。此外,量化有天然的效率優勢。”尚藝投資總經理王崢告訴記者。
王崢注意到,目前量化私募市場呈現出回暖態勢。他認為,量化交易占比穩步提升將是一個比較明確的長期趨勢,其核心在于推動量化進步的動力長期存在且不斷加強。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的豐富,市場有效性會逐步提高,投資者對風險控制和穩定收益的需求是永恒的。
王崢表示,今年量化策略超額收益顯著,主要源于市場環境、策略特性及政策驅動的綜合作用。在他看來,量化作為現代投資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方法論,其滲透率提升是符合金融市場發展規律的。“當然,這種提升不會是線性的、無限制的暴漲,中間會有波動,比如監管政策的變化、市場風格的劇烈切換等,但大方向是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