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方一所民辦本科高校的招生辦工作人員,劉陽(化名)感受到招生出現困難:2025年本科批次招生近日結束,他所在的高校招生尚缺額2000多人。
“民辦本科高校在正常批次完不成招生計劃很正常,但往年,通過降分征集志愿一般都能完成計劃。實在有個別缺額,也可以增加其他省份的計劃來完成總計劃。”劉陽說,“但今年,經過了三次征集志愿,還是有缺額。”
這并非是個案。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北方有省份出現征集了四輪志愿,最后一次征集尚有約3000個本科計劃等待投檔。
“我們不是‘獨苗’,今年沒有完成計劃的民辦本科高校還有好幾所,缺額從30多個到600多個不等。”劉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一些民辦本科高校招生難,但也有西湖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民辦新型研究型大學,今年備受高分考生歡迎。這意味著民辦大學正在進行一輪“洗牌”,未來沒有辦學實力和特色的高校或將被淘汰,民辦本科高校辦學和招生都需要突圍。
突然變多的征集志愿
“這樣的結果確實出乎意料。”劉陽說。去年,這所高校在省內計劃招生約8400人,雖然本科普通批次正常錄取僅錄到了3000余人,但通過兩次降分征集志愿,甚至超額完成了招生計劃。
“雖然學校已經意識到了招生的難度,并提前做了準備,比如將藝術類專業招生計劃減少了40%,但今年的總計劃卻微增了幾十人。”劉陽說。
這正是一些民辦本科高校的無奈之處,年年需要降分錄取,卻年年增加招生計劃。“畢竟生源是民辦本科高校的生命線,我們也希望錄取到高質量生源,但在現實面前,仍要讓位于數量。”劉陽說。
尤其是今年,對一些民辦高校來說,招生的難度一下子提高了。本科批次錄取結束后開始第一次征集志愿,劉陽所在的高校一下放出了6800多個名額,意味著此前普通批次只錄取到了1000多人。其中,護理學專業計劃招生600人,需要征集志愿462人。
為了增加投檔機會,征集志愿需要降分,從而拉入更多考生。該校所在省份本科批次三次征集志愿,每征集一次就會降一次分,最終的投檔分數線比本科控制分數線低了36分。
還有其他省份也多次降分征集志愿。廣西今年本科批次錄取四次征集志愿,每次不限制最低分數線,而是由高校自主決定降分幅度。最終,有近10所民辦本科高校比本科控制分數線降39分。
黑龍江今年也是四次征集本科志愿,最終比本科控制線歷史類降30分、物理類降35分。
對考生來說,征集志愿則是一次“撿漏”上本科的機會。山東2025年普通類常規批第二次志愿投檔時,4900人在一段線也就是傳統的本科線441分以下投檔成功,其中最低投檔位次全省排名472591位,對應高考成績為376分,這名“撿漏王”以低于本科線65分被一所民辦本科高校錄取。
“沒有完成招生計劃的本科院校征集志愿一直存在。往年,也有降分征集志愿,但降分的幅度通常控制在本科線下20分以內,沒有像今年這么大。”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為何出現招生難
為什么民辦本科高校遭遇了招生難?
首先,我國民辦本科高校的數量多、招生規模大、生源池不均衡。截至2025年6月,我國有民辦普通本科學校388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3所,占全國總數的31.4%。2023年,全國民辦普通本科和職業本科招生124萬人,占比25%。
從分布來看,我國31個省份里除了西藏以外,每個省份都有民辦高校,分布相對均衡。湖北、江蘇、山東、廣東、陜西的數量靠前,分別有33、26、25、25、23所。
但是,民辦本科高校招生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生源主要來自省內,但各省生源規模差別卻很大,因此,就容易出現民辦本科高校招生冷熱不均。比如,東三省共有46所民辦本科高校,只比長三角四省市少23所,但兩個區域的高考報名人數卻相差較大,東三省民辦本科高校的招生壓力自然相對更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同省份內,民辦本科高校對考生的吸引力也會因所在城市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山東省民辦本科高校的招生規模區域差別明顯,多數生源集中在省內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尤其是青島、煙臺等沿海城市,而經濟較落后地區的生源則相對緊張。”山東省某民辦本科高校教務處工作人員王烈(化名)說。
從學校層面來看,有的民辦本科高校招生規模較大,通過普通高考和專升本兩個渠道,有的高校甚至每年招生超萬人。
很多民辦本科高校校名冠以“科技”“工商”,看上去是行業特色高校,但如今已發展成綜合性高校,專業多達幾十個。特別是為了多招生,設立了一些開設門檻不高,但存量很大甚至過剩的專業。劉陽所在的高校2021年設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今年這個專業的招收計劃近千人,但該專業官網顯示只有14名專任教師。
其次,民辦本科高校的學費貴,學生讀書的經濟成本高。民辦本科高校的學費普遍在每年2萬元以上,有的藝術類專業的學費可達7萬多元,一些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更貴,在國外學習期間的學費動輒折合人民幣10萬元以上。此外,民辦本科高校的住宿費一般也高于公辦高校,再加上伙食費、生活費,一名學生每年讀書的經濟成本合計要幾萬元,給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造成不小壓力。
但由于民辦高校得到的財政經費支持力度有限,辦學經費主要來自于學生收費,此外,有的民辦高校為營利性機構,還有的已經在海外上市,舉辦者希望通過辦學營利,因此勢必會繼續提高學費。
第三,民辦本科高校的辦學時間短、辦學實力不強,是招生難的根本原因。我國第一所民辦本科高校是創辦于1984年的黃河科技學院,距今不過40余年歷史。高校辦學需要時間的積淀,這是我國民辦本科高校的短板。受制于人才、經費、設施設備等條件,民辦本科高校的辦學實力整體不如公辦學校,形成一定品牌、特色的高校數量更少。
“由于民辦高校社會認可度不高,對于大部分學生和家長而言,只要能考上公辦高校,基本就不會選擇民辦高校,所以部分學生在被錄取后會放棄報到。有的民辦高校只好提前聯系已經投檔的考生,確認考生同意就讀后才確定錄取,以免影響報到率。”王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劉陽和王烈都認為,破解民辦本科高校招生難,根本在于提升學校內在實力,特別是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要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探索與企業合作定向培養招生等,讓學生在四年后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才能讓更多的考生選擇民辦本科高校。”王烈說。
有什么預警信號?
從整體看,民辦本科高校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
據《南方日報》報道,廣東23所民辦本科高校中,頭部民辦院校的熱度延續,珠海科技學院的投檔最低分位居省內民辦高校第一,甚至超過部分公辦院校,該校今年的高分段考生明顯增加。
西湖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等民辦新型研究型大學今年備受高分考生歡迎,更是在給高等教育發展闖一條新路。
熊丙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確實有部分民辦高校缺乏辦學特色,在市場競爭中被學生、家長拋棄,這不值得大驚小怪。要看到的是,辦學有明確定位、有質量保障、已經形成專業特色的民辦本科高校,在今年的招生中依舊搶眼,這恰恰體現民辦高校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高等教育選擇的教育價值。
腰部和尾部民辦本科高校雖然遭遇招生難,但遠未到生源危機的程度。我國每年普通本科招生400多萬人,專科招生則有500多萬人。只要稍微把分數線降到本科線以下,就會有很多專科線考生愿意讀本科,填滿民辦本科高校的招生計劃。民辦本科高校一般在多個省份招生,個別省份有缺額,可以適當增加其他省份的錄取人數,通過“降分+調劑”,最終一般都能完成總的招生計劃。
另外,近年來,各地大幅增加專升本名額,給民辦本科高校帶來生源機遇,專升本已占有的學校本科招生的“半壁江山”。由于全社會對提升學歷的需求還在提升,預計專升本名額還將進一步增加,進而給本科高校帶來更多生源。
但這些都不是民辦本科高校發展的長遠之計,雖然生源數量短期內有保證,但降分錄取的學生如果過多,事實上會造成本科專科學生混雜的狀態,不利于提升質量,更不利于高校類型化發展。
“民辦本科高校不能得過且過,今年的招生難已經發出了預警,必須從現在開始深化改革、提升辦學實力,為長遠的生源競爭作打算。”劉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