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燦邦
“2025年上半年,我國光伏行業發展舉步維艱。”7月25日,在光伏行業2025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從產量、價格、出口、效益等多個維度分析了光伏行業發展現狀,并作出這一判斷。
在本次會議上,包括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在內的監管部門都強調,要規范光伏行業發展,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同時,針對當前光伏行業出現的非理性競爭加劇、低價中標、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全行業要積極面對和解決,“反內卷”共識進一步凝聚。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上調了今年全球及中國的新增光伏裝機規模預測。王勃華表示,隨著綠電直連供應等政策落地,將進一步釋放多元領域對光伏等新能源的需求。
行業形勢嚴峻
王勃華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制造端,上半年,國內光伏電池片、組件產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下,多晶硅、硅片產量出現負增長,同時,各環節主流型號平均價格較2020年以來的最高價格降低88.3%、89.6%、80.8%、66.4%;在應用端,2025年1—6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212.21GW,同比增長107%。
產品出口方面,2025年1—6月,硅片出口量同比下降7.5%,電池片出口量同比增長74.4%,組件出口量同比下降2.82%,光伏產品出口額連續兩年同比下降,1—6月出口額同比下降26%。
在此背景下,以今年一季度情況為例,31家A股上市光伏主產業鏈企業整體凈虧損125.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增加274.3%。另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企業公告退市、破產或兼并重組。
值得一提的是,“反內卷”正成為多個行業共識,王勃華指出,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防止內卷式競爭;今年7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和工信部制造業企業座談會先后召開,也明確了治理方向,即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退出,提升產品品質。在他看來,政策層面重拳綜合整治“內卷”,將引導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落后產能有序退出
記者注意到,本次會議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吳國綱表示,電子信息司將規范光伏行業發展,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強化規范條件的政策引導作用,定期公告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實行社會監督和生產管理,持續營造以創新為引領,以質量為優先,以公平為準則的市場環境,引導產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加快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桂小陽也談到,針對當前光伏行業出現的非理性競爭加劇、低價中標、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全行業要積極面對和解決,希望行業樹立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至上的發展共識,抓好安全生產,堅持生態優先,摒棄招投標中最低價格中標的觀念,持續提高光伏設計的標準,推動實現行業產品的優質優價。
會議同期,多晶硅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嚴大洲建議,做好頂層設計,避免盲目投資。他提出,要做好頂層設計與長期規劃,按中國“雙碳”戰略目標,設置到2060年中國多晶硅及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包括產能、技術、成本與實施路徑,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發展,減少國家損失。另外,由于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要強化科技創新,營造尊重知識產權氛圍。
在國金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行業首席分析師姚遙看來,隨著多晶硅成交價上漲、硅片/電池片報價提升,產業鏈中上游已實現有效價格傳導。他預計,后續組件報價也將跟隨上漲,產業鏈價格整體將逐步向覆蓋全成本的中樞移動,測算產業鏈主要環節覆蓋全成本后對應組件含稅價約0.81元/W。
根據行業機構InfoLink本周給出的報價,TOPCon雙玻組件售價區間約0.62元/W—0.72元/W,大宗交付價格為0.64元/W—0.70元/W,仍處低位。
上調今年裝機預測
根據IEA(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全球電力需求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預計將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2025年至2027年期間預計將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95%,同時,預計到2027年太陽能光伏將占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約一半。
在本次會議上,王勃華給出的最新預測顯示,將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531—583GW上調至570—630GW。
“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將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王勃華表示,這主要是由于部分傳統海外市場裝機萎縮,如巴西(1—5月)、美國(1—3月)、德國(1—5月)新增裝機量出現下滑;雖然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但因市場規模較小,對整體增長的支撐作用有限。
中國2025年光伏新增裝機預測也由215—255GW上調至270—300GW。王勃華指出,這主要是由于國內項目并網基礎扎實,裝機增長確定性強;風光大基地等項目受新政策影響較小;此外,市場化交易成熟省份裝機需求穩定,新疆、甘肅、青海等已全電量參與市場交易的省份,受政策影響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6月,組件出口額實現同比增長的國家/地區高達115個。其中,對51個國家的出口額增長率更是超過100%,與2024年的33國相比,增長態勢顯著。王勃華指出,2022年以來新興市場增長穩定,2024年下半年出口屢創新高,且出口波動小于歐洲市場。不過,其增長主要來自全球大量小規模市場,而非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大國。
不過,也需要警惕海外市場本土化浪潮加劇國際競爭的風險,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本土組件已落地產能已滿足本土應用市場需求,電池片產能正處于建設爬坡階段,首批硅錠和硅片產能預計有望在2025年底前逐步開始落地投產。此外,印度正在全力打造本土光伏制造,組件名義產能超過100GW;中東和非洲地區能夠建立各環節20GW以上規模的較完備產業鏈,涵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
綠電直連拓寬應用場景
在王勃華看來,穩預期、拓場景雙引擎將支撐光伏行業發展。其中,穩預期主要依靠明確項目開發規則,明確消納責任權重;拓場景則依托于推動綠電直連供應,釋放多元領域需求等舉措。
記者注意到,繼去年底發布《關于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5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加快探索創新新能源生產與消費融合發展。
王勃華認為,綠電直連政策對新能源發電滲透率持續提升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突破“增量配電業務”限制,為新能源并網消納打開了重要的空間,同時起到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緩解電網壓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針對高耗能行業、數據中心、出口外向型企業等綠電需求集中場景,通過配套新能源項目或替代存量自備電廠,推動光伏等綠電直接供應,拓展工業生產、數字基建等應用場景。
此外,該政策對項目的自發自用比例、上網電量比例、反送電等均有嚴格限制,且要求通過配置儲能或挖掘負荷靈活性提升調節能力,有望促進風光配儲、工商業儲能等業態的發展。
會議同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今年5月,國家出臺首個綠電直連框架規則,明確新能源項目可以通過直連線路向電力用戶直接供給綠電,填補了國家層面綠電直連政策空白, 標志綠電直連從地方試驗走向全國規范化推廣的新階段。
陶冶認為,對于綠電直連項目,儲能配置將成為項目提升自發自用比例、滿足考核要求的重要選擇之一,未來光伏組件、風電整機廠商或將主動聯合儲能電池企業,為高耗能出口型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該政策利好零碳園區、微電網與虛擬電廠建設,零碳園區或將成為綠電直連項目的主戰場,通過綠電直連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通過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智能化調控技術實現綠電高比例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