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創業投資版圖上,深圳格外亮眼:最早探索和孵化本土創投業、最早設立千億政府引導基金,擁有深創投、達晨財智、同創偉業、東方富海、基石資本、松禾資本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風投創投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成為與北京、上海并列的中國三大創投重鎮之一。深圳創投業何以“領跑”?為全國創投行業提供了怎樣的經驗?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陳瑋。
當前,深圳創投業勢頭強勁,呈現出三大亮點。一是基金數量與規模“六連增”。截至2024年末,深圳私募創業投資基金備案3429只,管理規模達4103.42億元,較2018年增長2.25倍,年化增速超20%。
二是募資結構優化,長期資本加碼,中長期資金占比提升。2024年政府引導基金、社保、險資等中長期資金出資規模達2381.06億元,同比增長16.74%,占總投資額的59.01%。頭部效應顯著。前10%機構管理74%的基金規模,6只超50億元基金總規模達686.48億元,同比增長11.02%。
三是突出領域與賽道。從數據來看,半導體與硬科技(占比30%)、新能源與儲能(占比18%),以及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占比20%)占比較高,當下的熱門領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占比14%。低空經濟與數字經濟也有一些市場交易案例。
作為中國創投行業的標桿性自律組織,深圳創投公會歷經25載深耕,已構建起貫穿“募投管退”全鏈條的創投生態中樞。據陳瑋介紹,通過實施“四個100”生態戰略,公會匯聚了深創投等200余家頭部機構,管理規模占深圳全市70%以上,并聯結百家高成長科技企業、LP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形成覆蓋資本端、項目端、退出端的立體化生態網絡。
針對行業痛點,公會重點破解“募資難”問題,每年召開LP大會,對接100家活躍的市場化母基金和政府引導基金;同時組織“一級市場并購退出實務研討會”,為行業探索并購退出路徑提供交流平臺;國際合作方面,公會設立深圳市跨境私募投資基金專業委員會,推動私募基金行業國際化發展及跨境資本有序流動,還組織會員走進中東,助力深圳創投鏈接全球資源。
當前,創業投資行業正迎來國家和地方層面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支持。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給創投業發展釋放了積極信號。在陳瑋看來,今年6月首批創投機構科技創新債券成功發行,更是制度創新的重要體現,標志著國家正引導債權資本向股權投資過渡,未來將通過持續的金融創新助力創投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