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村鎮銀行改革化險的“接力賽”呈現出多點開花、全面提速之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期,貴州、新疆、四川、江蘇四地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密集落地吸收合并案例。
具體來看,7月10日,貴州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吸收合并銅仁豐源村鎮銀行獲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貴州監管局核準。公告顯示,吸收合并后,原銅仁豐源村鎮銀行將注銷法人資格,不再以銅仁豐源村鎮銀行的名義對外營業及吸收公眾存款。
7月9日,新疆銀行發布公告,將于7月24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有關該行吸收合并、增資擴股、變更注冊資本等一系列議案。據了解,此次吸收合并的對象為新疆匯和銀行,此前,新疆銀行還就吸收整合匯和銀行科技系統承接及配改測試服務項目進行供應商招標。
7月6日,成都農商行發布公告,稱擬以改建分支機構的方式,吸收合并四川省內6家村鎮銀行。次日,四川金融監管局便發布批復文件,同意成都農商行吸收合并這6家村鎮銀行,并承接全部債權、債務。
7月1日,常熟銀行也公告了其吸收合并3家村鎮銀行并設立相應支行的進展。此前,常熟銀行吸收合并了江蘇江寧上銀村鎮銀行、宿遷宿城興福村鎮銀行、江蘇寶應錦程村鎮銀行,近日,新設立的三家支行南京江寧支行、宿遷宿城支行、揚州寶應支行均已揭牌開業。
可以看出,本輪中小銀行化險已經由“試點摸索”開始走向“批量復制”的深水區。
村鎮銀行加速退場
村鎮銀行的吸收合并早在年初就已經定下了基調。
今年1月12日,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的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上部署了2025年六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能力、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增強監管質效、全力推動經濟運行向上向好和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其中,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被擺在了首位。其實,2024年就有接近200家中小金融機構合并重組或撤銷,而今年的重點更多的放在恢復后續的經營上。因此,可以看到,今年不少中小銀行吸收合并村鎮銀行后,會將其改為分支機構,設立分行或支行。
對此,天風證券分析師劉杰表示,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部分中小銀行暴露出資產質量惡化、信用風險加劇、資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問題,特別是在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地方中小銀行的風險化解更具緊迫性。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7月15日,今年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退出的總行級村鎮銀行已經達到90家;而去年全年退出的此類機構為83家,不足90家。這些退出的銀行大多成立在2010年以后,存續時間不足20年。
吸收合并處置路徑
從今年的趨勢來看,吸收合并的主體銀行大多是經營情況較為良好的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并且在吸收合并后,多數會在村鎮銀行的基礎上新設立分支機構。
今年上半年,共有5家A股上市銀行發布吸收合并村鎮銀行相關的公告,呈現出了差異化的合并模式。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銀行對村鎮銀行的吸收合并已形成清晰的四條處置路徑,其中差異主要體現在法人牌照存廢、網點延續性以及交易結構設計上。
第一種是翻牌支行,這也是當前最主流的做法,其核心是“注銷牌照、保留網點”。母行先把村鎮銀行的法人資格解散,原營業網點直接換牌為支行,客戶無需轉移賬戶,存款保險無縫銜接。在這種模式下,老網點仍在原址、原班人馬繼續服務,客戶通常“無感切換”,母行則借此把觸角伸進原本缺乏牌照的縣域或異地,實現低成本擴張。
比如,常熟銀行把江寧上銀、宿城興福、寶應錦程三家村鎮銀行一口氣翻牌為南京江寧支行、宿遷宿城支行、揚州寶應支行,并在收到監管批復的當月即揭牌開業;蘇州農商行也在2024年末將靖江潤豐村鎮銀行改制升級為靖江支行,同時以73.3萬元對價增持0.29%股份完成最后一步股權歸集。
第二種是股權收購后再吸收合并,這種路徑適合“股東多、歷史包袱重”的標的。具體是,母行先以現金把其他股東手里的股份全部買下,把村鎮銀行變成自己的全資子公司,再啟動吸收合并,一次性注銷法人。
比如,青島農商行對平度惠民、沂南藍海、濟寧藍海三家村鎮銀行就是先現金增持到100%,隨后整體并入并改建為分支機構;齊魯銀行則讓旗下的邯鄲邯山齊魯村鎮銀行出面,把同城的成安、磁縣、魏縣三家兄弟村鎮銀行“吃”進來,母公司合并報表瞬間減少4家子公司,管理半徑大幅收縮。這一模式的共同點是交易分兩步走:先清理股權、再注銷法人,因此耗時略長,但能徹底掃除歷史股東糾紛和潛在對賭條款。
第三種是存續吸收合并,更像“兄弟抱團”。多家由同一主發起行控股的村鎮銀行,選定其中一家作為“存續主體”,其余全部并進來,存續方繼續保留法人資格,被吸收方注銷。這類做法的最大好處是區域集中、客戶重疊,合并后能迅速形成規模網絡,同時對外仍保留一張獨立的村鎮銀行牌照,為差異化經營留下回旋余地。
比如,江蘇沭陽東吳村鎮銀行吸收泗洪、泗陽、宿豫三家東吳系村鎮銀行,完成后存續銀行資本增厚、網點連片;常熟銀行也把如東融興村鎮銀行改設為南通分行下轄網點,以分行級架構統管南通片區的原四家村鎮銀行資源。
第四種是現金并購后直接注銷,這是一條相對市場化的退出通道。母行以評估后的凈資產一次性對價買斷全部股份,村鎮銀行隨即解散,資產、負債按公允價值并入母行。后續母行可能還會在原地區設立支行,但與原來的村鎮銀行完全沒有關系。比如長沙銀行也在2024年11月30日完成祁陽村鎮銀行的并購注銷,后者凈資產16.1億元,但當年至處置日已虧損2.79億元,母行通過一次買斷把潛在風險鎖定,后續又設立了支行網點。由于不再保留原先網點或牌照,這種方式通常發生在母行在當地已有完善布局,或者標的機構規模較小、持續虧損、股東退出意愿強烈的場景。
發起行態度各異
對于將村鎮銀行改造為分支機構,不同的銀行態度差異巨大。事實上,銀行的物理網點收縮是目前的主流趨勢。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退出的商業銀行支行共有2027家,而去年全年退出的機構為1673家。可以看出,由于成本高,需求下降和手機銀行的普及,銀行網點的需求在持續下降,銀行也在相應地調整布局,關閉“性價比不高”的網點。財報數據顯示,去年,六大國有行的網點數量就下降了361家。
而對于部分仍處于擴張周期的城農商行來說,通過吸收合并村鎮銀行,并成立支行網點,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
此前,蘇農銀行在投資者調研中表示,“完成對江蘇靖江潤豐村鎮銀行的吸收合并,并將其改制升級為蘇州農商銀行靖江支行,實現本行在泰州地區金融供給全覆蓋。”目前,蘇農銀行展業的大本營主要在蘇州市內,蘇州以外的城市布局較少,主要集中在泰州、徐州、連云港、鎮江、宿遷、宣城、威寧等城市。
常熟銀行更是通過吸收合并村鎮銀行進一步深入縣域市場,甚至擴展在其他省份的業務布局。作為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常熟銀行去年完成了江蘇鎮江丹徒村鎮銀行“村改支”;此外,還完成湖北宜昌地區4家興福體系村鎮銀行的“四合一”整合工作。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村鎮銀行結構性重組速度將加快,村鎮銀行數量將逐步減少。下一步,應對村鎮銀行結構性重組出臺指導性意見,引導村鎮銀行回歸本源、聚焦主業、化解風險,在服務鄉村振興、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不過,他強調,兼并重組并不是“一招鮮”,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發展中小銀行,應重視中小銀行作用,采取措施防范大型銀行在非市場化的過度下沉中給中小銀行帶來的“擠出效應”。金融管理部門及相關部門應在政策上,給予中小銀行包括差別化的監管規則、稅收政策、存款準備金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時,對投資、管理村鎮銀行意愿較強,措施到位,風險化解成效顯著的城商行、農商行,應給予一定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