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規模逆勢增長。據第一財經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法巴農銀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的總規模在近期突破500億元大關,前者在7月突破600億元。
相比之下,根據記者獲得的統計數據,眾多中資理財公司規模在6月出現波動,部分停止了增長勢頭,轉為下降,這主要和股市回暖、債市收益較低且行情震蕩有關。不過,中資理財的規模仍遙遙領先,超過2萬億元的機構就有3家(從高到低分別是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超過1萬億元的也接近10家,其中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
法巴農銀理財CEO韋歷山(Alexandre Werno)對第一財經表示,合資理財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中方銀行渠道的支持。在低利率背景下,如何進行多元化投資也是理財持續維持規模增長的關鍵,除了純債、固收+策略,未來也會考慮發行多元資產策略產品和權益類產品。
外資理財規模擴容
外資理財在華走過四年多,經歷了起步后的規模波動,近兩年來部分外資理財的規模有所攀升。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貝萊德建信理財進入今年下半年規模已突破500億元大關,年內幾乎實現翻倍。法巴農銀理財的規模則在7月突破600億元大關。
韋歷山表示,法巴農銀理財當前的產品主要聚焦于固定收益資產,涵蓋了現金管理產品、開放式和封閉式的純固收產品,以及“固收+”產品。盡管權益資產今年表現亮眼,但考慮到維持產品凈值的穩定,“固收+”中權益的配比并不會太高,也會通過更多資產類別來增厚收益,包括黃金、外幣資產、通過收益互換布局的海外權益資產等。據記者了解,當前眾多理財公司的權益資產占比都僅在低個位數,而監管最高限額則在20%。
在近幾年股市波動的背景下,固定收益資產是機構賴以擴大規模的利器,尤其是在“債?!敝拢?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從2023年初的3%附近降至如今的約1.6%。理財產品的費率本來就相對更低,因而規模效應尤為關鍵。
貝萊德建銀理財亦是通過加碼固定收益資產來擴大規模。該機構在2021年出道時選擇發行了風險級別為R5的量化權益產品,起投門檻高達10萬元。在當時純債和“固收+”策略盛行的時期,可謂“劍走偏鋒”,但權益市場的持續波動也導致產品難以擴大規模。
2023年,招銀理財原首席權益投資官范華加盟貝萊德建銀理財后,該機構就開始大力布局債券,同年上半年理財規模突破了100億元。此后,美元理財產品也成為布局的重點。該機構的規模又在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別突破270億元大關和360億元大關,并在近期達到513億元。
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對記者表示,該機構是外資理財中產品覆蓋最全的機構之一,當前已經推出共計120只產品,覆蓋從R1到R5各類風險等級,并包括人民幣和外幣、公募和私募等不同形態,旨在全面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未來,擴大規模仍是核心任務。
同時,該機構是唯一一家獲得養老理財試點的外資理財公司,2022年發行了全市場封閉期最長的養老理財試點產品(封閉期10年)。據記者了解,當時封閉期過長的產品接受度有限,但該產品目前實現了5.09%的年化收益,超出市場預期。
此外,高盛工銀理財的規模當前也突破了100億元,但更多仰仗于母行的美元存款;施羅德交銀理財則以定開類和封閉式固定收益產品為主;匯華理財的產品則涵蓋了固定收益、多元資產和美元理財等。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外資理財更多依賴于中方(銀行)的銷售渠道。然而,部分銀行上架了眾多不同機構的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等,并不會特別主推合資方旗下的理財產品。那些渠道支持力度更大的外資理財,更有可能快速擴大規模。
債市震蕩中資理財規模緩增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4.23萬只,存續規模達30.97萬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3.4%。
相比去年,這一增速已有所放緩。2024年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5%,當年是債券牛市。
其中,6月的數據顯示,理財整體的規模增速較前一個月放緩,股份行、國有行旗下的理財公司規模降幅接近1萬億元。
中資理財公司仍占據絕對的主導。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規模占據前三,分別是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規模都突破了2萬億元,而國有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規模都在1萬億元區間。
債券收益率位于歷史低位附近,對理財市場的規模擴容提出了挑戰。截至7月15日,10年期國債活躍券(250011)收益率報1.655%,而年初為1.68%,年初以來債券收益率幾乎持平。
眼下,降準降息的預期并不高。各界預計,支持政策可能要到9月底或以后。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對記者稱:“由于上半年宏觀數據好于預期,政策制定更傾向于密切監測。9月、10月可能再度迎來政策窗口?!痹谒磥?,貨幣政策空間仍在,名義利率在過去幾個季度大幅下降,但當前真實利率仍然偏高,降準可以部分緩解對存款利率下行空間的約束。
區間操作也是目前機構的主流觀點。南銀理財研究部負責人王強松對記者提及,考慮到當前融資需求仍偏弱,且通脹數據回升需要時間,債市不具備大幅調整的基礎。對于長債而言,維持區間震蕩市,即低買高賣,預計7月1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區間1.6%~1.7%,而高等級信用債和短端二永債的收益率仍有壓縮空間。不過,1年存單收益率點位下破1.6%關口后,性價比有所降低,如果7月稅期引發資金收斂,則關注逢調增持存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