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進一步承壓。
7月8日,保時捷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保時捷在全球市場銷量為14.6萬輛,同比下降6%,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28%。
保時捷于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后銷量不斷攀升,2015年中國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在銷量巔峰時期的2021年,保時捷在華銷量逼近10萬輛。2022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首次下降(同比下降2.5%),2023年開始銷量承受較大壓力,當年保時捷在全球市場共交付32萬輛新車,同比增長3.3%,北美、歐洲等多個區域市場實現銷量同比提升,但中國地區交付量為7.9萬輛,同比下跌15%。2024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交付量僅為5.69萬輛,同比下降28%。
對于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保時捷CEO奧博穆在2024年財報會上表示,這主要源于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保時捷未能及時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他表示:“中國市場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勢嚴峻。中國正在經歷結構性變化,而我們的電動汽車發展速度比幾年前預期的要慢。”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正逐漸蠶食豪華車市場份額。而在新能源領域,外資車企常因冗長的研發周期被詬病“脫離中國市場”,推出的豪華電動車車機系統沿用歐洲邏輯,導航體驗落后。
在超豪華品牌中,保時捷是最早推出純電動車的品牌。不過,保時捷未針對中國市場開發專屬車型,推出的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未能達到預期。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奧博穆向媒體透露,未來兩到三年內,保時捷可能停止在中國市場銷售電動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奧博穆還曾強調,保時捷不會盲目追求銷量,將堅持維持“符合保時捷定位”的價格策略。不過,保時捷在終端市場也出現了大幅放利的情況。早在去年5月份就有消息稱,保時捷中國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選擇向經銷商壓庫存,讓經銷商承受了巨大的資金壓力,保時捷部分中國經銷商發起抗議,甚至以停止提車的手段“逼宮”德國總部,要求保時捷給予補貼的同時更換中國高管。隨后,雙方聯合發布聲明稱,保時捷中國與經銷商一同尋求有效的方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包括但不限于商務政策、本土客戶洞察、客戶服務以及電動化轉型等關鍵領域。
今年6月份,關于“70多萬、6.5折買卡宴”“帕拉梅拉降價30多萬”“卡宴限時首付9.98萬”的消息頻傳。隨后,記者從一名經銷商處了解到,保時捷旗下卡宴和帕拉梅拉在清庫存,優惠力度很大,比如,2024款帕拉梅拉車型落地價差不多在100萬以內,降價幅度在30%左右。不過,這樣的優惠力度并非常態,清完庫存就結束。
根據2024年財報會上披露的信息,2025年開始,保時捷啟動了全面重組計劃。2029年前,保時捷將減少約1900個工作崗位,另外會有2000個固定合同到期后不再續約。在研發方面,保時捷將追加8億歐元的投資,用于產品研發、軟件服務和電池技術。
對于中國市場,保時捷將堅持“質大于量”的戰略,主動優化經銷商網絡,并加速本地研發。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保時捷中國CEO潘勵馳表示,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保時捷會加大投資力度,但在需求低迷的區域市場,當下就要做規模優化。截至2024年底,中國銷售網點數量已調整至約140家。未來2年,保時捷將根據市場發展動態調整策略,計劃到2027年前在中國將銷售網點規模逐步縮減至大約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