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023年間,上市首日股價翻番的美國企業有316家。其中,近90%的三年期持股回報率為負,且相較于首日收盤價,平均跌幅高達46%。
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上周再度雙雙收于歷史紀錄高位,連續第三周上漲。道瓊斯工業指數收盤也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在經歷了2022~2023年的冷清后,美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也有所回暖,新股上市首日股價翻番的情況創下2021年IPO熱潮至今三年半中之最。但分析師警示,歷史情況暗示,首日表現無法保證后續走勢,美股IPO市場能否恢復繁榮仍存問號。
歷史數據
匯編數據顯示,截至7月初,今年共有超過170家企業在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10億美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超過77%。并且,其中有三家融資規模5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上市首個交易日股價翻了一倍多,錄得2021年以來上市首日股價翻番數量最多的一次。在美股上市繁榮期,曾一度有9家企業上市首日股價翻番。
具體而言,有線電視頻道Newsmax股份有限公司在3月上市融資7500萬美元,首日開盤漲幅一度達到735%。第二季度,穩定幣發行商Circle Internet Group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資12億美元,首日飆升168.5%,無人機制造商Airo Group Holdings股份有限公司首日收盤上漲140%,融資規模6000萬美元。
這些情況令投資者興奮,但歷史表明,從長遠來看極端的首日上漲很少會給投資者帶來正回報。
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金融學教授里特(Jay Ritter)的研究數據,1980年~2023年間,不包括發行價格低于每股5美元和通過美國存托憑證上市的企業,上市首日股價翻番的美國上市企業有316家。其中,近90%的三年期持股回報率為負,且相較于首日收盤價,平均跌幅高達46%。
里特稱,專業交易員和散戶投資者經常推動新股首日飆升,因為他們通常會盡早搶購股票,并利用首日交易勢頭。然而,他們實際上并非新股的主要持有者,企業更喜歡將大部分可售股分配給共同基金,因為共同基金的投資策略往往基于對公司前景的判斷,且至少在名義上承諾長期持有。歷史上,上市首日股價翻倍的情況也通常與美股創新高時期高度吻合。比如,1999年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一度有100多家公司的股價上市首日翻番。不過,其中大部分股價后勁不足,公司也趨于默默無聞。“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都不成熟,很難估值。最近的例子包括Newsmax。”他稱。
此外,歷史上一些首日表現亮眼的新股,有些后續甚至遇到財務困難,讓投資者早期的樂觀情緒變得可笑。在線二手車零售商Vroom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該公司在2020年6月IPO后的首個交易日上漲118%,但隨后陷入財務困境,最終于去年申請了破產保護,并于今年1月完成資本重組。即使對許多明星企業來說,上市首日股價飆升,也無法確保此后走勢。比如,Airbnb和Snowflake是2021年IPO熱潮時期,9個首日股價翻番的IPO中最引人注目的。但時至今日,它們的股價仍處于破發狀態。
美國IPO市場是否復蘇了?
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屢屢討論,美國IPO市場是否正在復蘇,能否復蘇。在4月美股極端波動導致IPO發行一度停滯后,近期連續數周美股大盤和新股的強勢走勢,令投資者和企業再度提出這一縈繞在心頭的問題。
私人市場交易平臺Rainmaker Securities的董事總經理馬丁(Greg Martin)表示,許多有上市計劃的企業,正尋求利用眼下的窗口期,該窗口期可能稍縱即逝。為此,他稱,這些企業和以往上市的類似企業相比,往往愿意在上市估值上作出讓步,提供有吸引力的折價。盡管如此,他稱,美國IPO市場能在多長時間內維持這種復蘇的早期跡象,仍有待觀察,特別是在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和以伊沖突背景下。
事實上,部分在6月上市之初走勢強勁的新股已經大幅回落。截至上周五,Newsmax股價僅比其IPO價格高出24.2%。數字健康公司Omada health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價上周收盤時已較IPO價格下跌10%,6月6日上市之初,一度上漲21.1%。廣告科技公司MNTN股份有限公司6月首個交易日上漲64.8%,上周收盤漲幅縮小至15.7%。“我們能否維持IPO復蘇熱度有待觀察的同時,會否回到今年稍早那種更加混亂的市場環境,也仍然是個問號。”他稱。
此外,不少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也可能阻礙一些企業選擇美國作為上市地。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不包括SPAC上市,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額從2024年同期的18億美元躍升約8倍,達到140億美元。這使得港交所有望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上市目的地,超過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普華永道預計今年港交所IPO將達到100起,籌資總額將超過25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