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A股IPO受理步伐加快。今年以來,A股共計新增受理IPO數量為177單,較去年同期增幅約4.5倍。
相較于去年上半年A股共計受理32單、絕大多數券商“顆粒無收”,今年哪些保薦機構在剛剛過去的“受理潮”中受理項目最多?
除去6單狀態為“中止”的項目,各板塊在審新增受理IPO項目數量為171單。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6月,IPO迎來受理“爆發月”,三大交易所單月共計受理150家。僅6月30日一日,滬深北交易所新增受理41家,北交所單日32家,受理量創下板塊內2025年以來新高。
據界面新聞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的IPO受理潮中出現38家券商的身影。其中,國泰海通上半年新增受理IPO項目數累計為26個(包含與東方證券聯席保薦的1單),位列行業第一;中信證券緊隨其后,上半年受理項目22單(包含與中金公司聯席保薦的1單);中信建投保薦的14單項目獲得受理,位列第三。中金公司10單(包含與中信證券聯席保薦的1單)、華泰聯合9單、國金證券、民生證券分別8單,新增受理項目數量位居行業前列。
今年上半年已完成發行的51單IPO項目,由27家券商擔任保薦機構。中信證券以6單的戰績排名第一。隨著上半年新增受理項目不斷涌現,國泰海通目前以37單在審項目反超中信證券。
此次獲受理的部分“獨角獸”、“小巨人”等明星項目以及“首單”項目,多數由頭部券商保薦。例如,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后,首家采用該標準上會審核通過的企業禾元生物、創業板首家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背后保薦機構均是國泰海通。作為科創板年內最大IPO,擬募資約80億元的摩爾線程由中信證券保薦;IPO剛剛獲得科創板受理的GPU龍頭沐曦集成,背后的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
談及“受理潮”出現的原因,IPO領域律師蔣楚天對界面新聞表示:“主要還是卡著財務數據有效期,招股說明書中引用的財務報告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個月內有效。”
自6月18日證監會一系列改革措施公布后,6月19日至7月1日,滬深北交易所共計新增受理企業IPO單數128單。因此,也有市場觀點將其視為政策效應的體現。
有華東地區資深保代告訴界面新聞:“我們沒聽到過IPO大面積放開的消息。具體還要看下半年的審核和現場檢查情況,且現場檢查的比例和審核要求都很高。目前受理的項目有六成都在北交所,受理總數上,與2022年、2023年都還有一定差距。”
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這一次的一系列改革可能會開啟一波符合規定的未盈利企業上市。
“從退出端的角度來講,大家會有好的預期。預計會有一批主動往上去申報的,同時,如果政策具有延續性和可預期性,能長期持續下去,我相信會對于投資人也會有一些鼓勵作用。能夠受理,至少看到了希望;可以提高標準,但不要‘關閘’。”有科技領域投資人告訴界面新聞。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對界面新聞表示,未來,A股IPO將呈現與市場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節奏化發行“新常態”。預計下半年A股IPO或將進一步聚焦科創領域,科技屬性強、滿足上市條件的優質企業將率先開啟上市程序。宏觀環境、市場資金和擬上市企業質量,將成為影響IPO發行節奏的重要因素。
聚焦券業,市場普遍預期,隨著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隨著券商投行業務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量,投行收入有望改善。
“證券公司作為中介機構,落實好自身‘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的前提下,業務發展受益于資本市場改革政策。”開源證券非銀分析師高超指出。他認為,科創板IPO邊際放松,利好券商投行、PE直投業務發展。“券商板塊估值和機構持倉位于低位,宏觀層面穩股市舉措延續,疊加業績持續同比增長,繼續看好券商板塊機會。”
國泰海通證券非銀分析師劉欣琦稱,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持續推進,其中融資端改革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與支持科技創新。本次改革有望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資源對科創企業的服務力度。從券商行業角度,企業客戶資源、專業服務能力以及跨境服務能力更具優勢的頭部券商有望在投行業務生態演進的過程中繼續維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