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新增17個新職業和42個新工種。其中,17個新職業包括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裝修管家、咖啡加工工等;而42個新工種則包括旅拍定制師、睡眠健康管理師、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等。
自2019年以來,人社部已陸續向社會發布了6批93個新職業。網絡主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此前公布的一些新職業曾讓人倍感新鮮,引發了不少社會討論。如今再看,這些新職業已吸納了越來越龐大的就業人群,也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可見,新職業與新工種的發布,不僅是對就業市場最新動態的及時回應,更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技術革新與消費升級的縮影。不斷擴容的新職業名單背后,是已經滲透進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產業變革浪潮。
新職業的誕生,往往與時代發展及經濟轉型緊密相關。此次擬新增的17個新職業與42個新工種,組成了一份“職業鏡像”,從中可以梳理出近年來我國產業變革的三條脈絡。
首先是技術應用的數智化。在此次新增的職業中,技術密集型崗位占據顯著比例,尤其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細化,體現了技術進步對職業體系的深刻重塑。
例如,當前我國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無人機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在各行各業的滲透率持續提升。無人機編隊表演更是成為各地文旅的“新寵”,日益成為景區的一種常態化表演形式。作為蓬勃發展的新興業態,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需要掌握航線算法、集群控制等精密技術,才能實現“用一臺電腦操控成千上萬架無人機”。這正說明,當技術應用走向數智化,必定會催生一批新職業。
其次是消費需求的個性化。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及生活品質的日益改善,我國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從“功能性滿足”轉向“個性化體驗”,更加追求“悅己消費”和“情緒價值”,推動服務業向精細化、品質化升級。
家政服務經理人、咖啡加工工、旅拍定制師、睡眠健康管理師……此次新增的許多職業與工種,呼應的正是消費者對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以旅拍定制師為例,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無論是在山西平遙古城、安徽黃山宏村,還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甘肅敦煌鳴沙山,隨處可見穿著各類服飾進行沉浸式旅拍體驗的游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旅拍市場規模已接近400億元。游客對個性化體驗的追求,推動了旅拍定制師這一職業的興起,或許還將在不久的將來催生更多細化的工種。
最后是市場范圍的全球化。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互聯互通的今天,我國產業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程度也不斷加深,“出海”已成為許多行業的必選項,這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職業。
此次擬新增的新職業中,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便是典型的代表。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蓬勃發展。海關總署數據顯示,過去5年,我國跨境電商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倍,年均增長率遠超傳統外貿增速。在這一背景下,具備豐富的國際貿易知識、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經驗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自然就成為了就業市場的“香餑餑”。
新職業不僅是就業市場的“風向標”,更是產業變革的“路線圖”。這些新職業正式“入編”,不僅擴大了勞動者的就業選擇空間,還能提升相關從業者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