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雄(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人工智能+”行動推向新高度,標志著中國正以系統性思維構建智能經濟新范式。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中國依托全球最大制造業體系、最完整產業門類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技術突破+制度創新”發展路徑。
從實驗室突破到產業鏈重構。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深水區,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構生產流程與商業模式。在長三角智能制造集群,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視覺檢測系統正替代傳統質檢工人,某手機屏幕廠商部署DeepSeek系統后,人力減少80%,年節省成本240萬元。這種“大模型蒸餾+場景適配”的技術路徑,在工信部“打造100個實數融合的典型應用場景和1000家標桿企業”工程的推動下,已覆蓋汽車零部件、消費電子等重點行業。
市場優勢與技術創新的化學反應催生出獨特的發展動能。當歐美企業聚焦通用大模型時,中國AI企業沿著垂直化、輕量化方向突圍:商湯科技的農業病蟲害預警系統通過知識蒸餾技術,基于AI圖像識別技術的農作物病蟲害檢測模型,實現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病蟲害影響范圍和程度的高效判定;華為昇騰芯片與達闥機器人簽署合作協議,在機器人領域技術攻關、行業應用等方面進行合作。這種“場景驅動創新”的模式,使得2024年新公開的生成式AI專利中,中國達到2.7萬條,占比61.5%,在具身智能、多模態交互等前沿領域形成局部領先優勢。
數據要素與算力基建的協同進化構成技術突破的底層支撐。國家算力樞紐工程的推進,使西部地區清潔能源與東部算力需求實現跨區域配置,阿里云張北數據中心利用風電制冷技術將PUE值降至1.09,為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提供綠色算力保障。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國一體化數據交易平臺的建立,推動制造、物流、消費等領域數據合規流通,某制造企業通過融合電網負荷數據與生產線傳感器信息,將排產效率提升37%。
在人工智能這場科技競爭中,中國探索出“集中力量辦大事”與“激發市場活力”的平衡之道。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機制創新頗具代表性:在芯片制造領域,采用“揭榜掛帥”模式組織14納米工藝攻關,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賦予的重任,良品率達到95%;在智能傳感器領域,工信部設立“鏈長制”協調上下游企業,使MEMS傳感器良品率從62%躍升至98%。
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在這種制度框架下得到充分釋放。作為全球最早實現具身智能商業落地的企業之一,優必選依托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技術轉化機制,將其自主研發的關節電機技術應用于工業機器人,完成國外壟斷的精密裝配場景替代。更具啟示意義的是“大廠開源生態”的崛起:百度飛槳平臺聚集1070萬開發者,孵化出覆蓋工業質檢、智慧城市等場景的86萬個模型,這種“平臺+插件”模式極大降低了中小企業的AI應用門檻。
政策工具包的精準投放構建起立體化支持體系。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為AI企業開辟融資快車道,科創板上市的云從科技通過“技術許可+場景訂制”模式,在智慧機場領域實現從算法研發到工程交付的閉環。更具突破性的是“數據資產入表”試點,通過工業數據空間對接金融機構系統,獲得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的應付賬款可信確權,以龍頭企業的信息優勢提升中小微企業的信用水平和信貸能力,讓供應商不受地域和時間影響實現快速融資。
中國推進“人工智能+”的實踐,本質上是構建技術、產業、制度協同演進的創新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展現出三大特征:在技術路線上形成“應用反哺研發”的良性循環,字節跳動的推薦算法通過每天處理4500萬小時視頻數據持續迭代,其多模態理解能力反向推動基礎模型進化;在產業組織上構建“鏈主企業+專精特新”的協作網絡,截至2024年底,鯤鵬、昇騰開發者已經超過665萬,合作伙伴超過8500家,解決方案認證超過22800個,形成從芯片設計到行業解決方案的完整鏈條;在創新文化上培育“包容審慎+快速迭代”的試錯機制,杭州人工智能試驗區允許自動駕駛企業在限定區域開展L4級測試,這種“沙盒監管”模式使測試里程積累速度提升3倍。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點,中國推進“人工智能+”的戰略選擇,揭示出后發國家實現技術趕超的內在邏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效能,用市場優勢倒逼技術突破,以場景創新重塑價值鏈。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協同的雙重驅動,中國不僅能夠在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還能為全球AI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未來的中國,將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浪潮中,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