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個版本的2019創業“死亡”名單出爐,根據各家研究機構和媒體統計的數據,2019年倒閉的創業項目比去年還多,但2019年新增的創業項目卻少于去年。
遙想幾年前,五花八門的“創業”口號充斥著各大高校、企事業單位、主流媒體的年代,是數不清的青年群體,甚至身處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投身創業的時代。
然而,大勢背后,泥沙俱下。一方面,繼PC時代的BAT之后,一批新的商業模式如共享單車摩拜、OFO,點餐平臺美團、餓了么,叫車平臺滴滴等相繼涌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裹挾之下走向大眾,甚至成為當下大眾生活離不開的剛需,而草根出身的戴威、胡瑋煒、張旭豪等也成為明星創業者。
另一方面,即使是明星創業者也難以堅持到最后,胡瑋煒離開摩拜,張旭豪賣掉餓了么,戴威在苦苦煎熬,羅永浩進入至暗時刻,異國他鄉的賈躍亭在樂視失敗后開始了另一場更為艱辛的創業……就更別說眾多普普通通的商業模式經受不住市場考驗,且缺乏資金支持,最后落得一地雞毛。
所謂草根創業者,他們有的來自鄉村,有的只是普通大學生,他們通過敏銳地抓住大眾需求,憑借勇氣、努力和聰明闖出一片天地,還幸運地被風口和資本遴選。但是,在需求被充分挖掘、市場趨于飽和、競爭白熱化、巨頭進駐之后,商業格局基本趨于穩定,階段性的創業窗口暫時關閉。
下一個創業時代的燃點在哪里?哪里才是創業的處女之地?又是哪些人才能成為下一波創業的弄潮兒?今年,我去過大大小小不同的創業路演活動,我發現,相比以往的那一波創業者,這一波創業者身上大多貼著幾個標簽:“海歸”、“名?!薄ⅰ皣H化”、“技術狂人”、“富二代”。在我今年接觸的多個創業者來看,有的畢業于歐美頂級高校、有的曾就職于國際知名企業、有的癡迷于科學技術、有的則是企業家的后人,家境顯赫、背景光鮮,自信滿滿,一站上舞臺就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
就說如今在創業圈家喻戶曉的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創始人都有著不錯的背景和履歷。比如商湯科技的創始人湯曉鷗本身就是一個技術人才,被譽為當前全球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曠視科技的印奇與兩位聯合創始人唐文斌、楊沐均出自“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而依圖科技的創始人朱瓏曾經在MIT人工智能實驗室攻讀博士后。這種明星項目從來不缺資金,反而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加持,進而成長、壯大和蛻變,他們的成功會引來一大批跟他們有相似背景的人投身創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精英創業時代。
上世紀80年代,時代賦予了個人階層跨越的機遇,即使是像馬云這樣的教師,也可以抓住機遇躍身為霸道總裁。而在大眾創業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創業無門檻,只要捕捉到市場需求,都可以躍躍一試??稍趧摌I成本逐漸上升,階層開始固化的當下,恐怕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白手起家,僅憑借努力、膽識就能闖出一片天地,在技術和知識這個硬通貨的基礎之上,或許需要更多的資源打通從創新、創業到市場的各個環節。
但即便如此,這個時候仍需要有人不斷去創業,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和欲望只會有增無減,市場依舊存在。但正如上文所說的,創業可能需要更多的技術、知識、資源、資金等支持,不再是一份好看的PPT,一個動聽的商業故事就能取得鮮花和掌聲的游戲,創業市場將會越來越殘酷,創業者們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迎接一個新的創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