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光大理財網下打新首單落地后,銀行理財參與A股新股申購再現新進展。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寧銀理財正以A類投資者身份直接參與網下打新,旗下共有7只理財產品入圍漢桑科技、天富龍和廣東建科三家公司的有效報價名單。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已注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網下投資者中,還有7家尚未有實質打新進展,參與度仍然較低。
受訪專家指出,隨著市場情緒回暖、新股定價趨于理性,以及兩家先行理財公司的示范效應,使其他理財機構保持觀望態度的風險偏好、流動性管理等顧慮正在逐步緩解。展望未來,預計其余理財公司將加快布局節奏。
直接參與網下打新
近日,由寧銀理財參與“IPO打新”的三家公司紛紛更新了上市進程。
8月7日,揚州天富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富龍”)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將于8月8日在上證所主板上市。同日,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建科”)更新了招股說明書及發行結果公告。另一家公司漢桑(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漢桑科技”)已于8月6日搶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據三家公司此前發布的網下發行初步配售結果,寧銀理財以A類投資者身份參與網下打新,共有7只產品入圍有效報價名單。其中,3只理財產品合計初步獲配天富龍4263股新股,獲配金額約為10.06萬元;2只產品入圍廣東建科網下初步配售名單,合計獲配13114股,初步獲配金額約8.6萬元;漢桑科技方面,寧銀理財也有2只產品入圍,合計初步獲配4886股,金額約為14.13萬元。
寧銀理財此前在公眾號平臺的推文顯示,截至7月25日,該公司入圍打新產品數量在銀行理財子公司中位居第一。同時稱,目前已打造20人的股票投研團隊,覆蓋全部一級行業和數百家重點公司,具備相對完善的股票投研體系。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寧銀理財也是年內第二家成功落地A股網下打新的銀行理財機構。今年6月,光大理財便以17元/股的申報價格參與信通電子網下打新并成功入圍,開啟了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軍A股市場打新的先河。光大理財此前表示,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未來還將持續加大在資本市場領域的布局力度。
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A股新股申購,對資本市場而言有何意義?
“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科創板與創業板打新,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關鍵一步,其意義遠超短期資金補充,更是對市場結構、估值體系和資本形成機制的深度重塑。這一舉措是中國金融體系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資本引領市場走出低谷、吸引多元資金共振的生動實踐。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進程若能穩步推進,將為資本市場引入‘壓艙石’資金,助力市場走出長牛格局,吸引民間資本與國際資金共振入場,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層次融合。”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指出。
在排排網財富研究部總監劉有華看來,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長期穩定的資金屬性能夠有效平抑市場波動,優化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另一方面,作為注重風險收益平衡的機構投資者,其基于基本面的理性報價有助于遏制新股炒作,促進發行定價市場化。
目前參與度較低
銀行理財機構逐漸深入布局A股市場打新,背后是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推動。
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3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增加銀行理財產品、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作為IPO優先配售對象。
記者查詢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發現,目前已注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網下投資者共有9家,分別為浙銀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寧銀理財、南銀理財、交銀理財、徽銀理財、光大理財和工銀理財。
目前,政策落地已有4個多月,7家理財機構尚未有“首單”落地。為何當前理財公司的參與度較低?
陳興文認為,這反映出理財資金在風險偏好、流動性管理、內部風控等方面的現實約束。部分機構對破發風險的擔憂、對凈值波動的敏感,以及對研究能力的短板,成為制約其入場的主要因素。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共同基金、日本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參與IPO定價機制較為成熟,其背后依托的是健全的風控體系和成熟的市場文化,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
后續布局將加快
“展望未來,隨著投研能力提升和監管政策引導,其余幾家理財子公司有望加快布局節奏。”劉有華直言,“對于理財子公司而言,這一方面可拓寬收益來源,推動業務多元化轉型;另一方面,也符合監管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導向,有助于實現從單一固收管理向綜合資產管理的跨越發展。”
6月光大理財首單試水成功和近期寧銀理財打新密集落地,對于尚未有實質成果的理財公司有何借鑒意義?
陳興文指出,光大理財和寧銀理財的實踐已經為市場提供了明確的示范,包括建立系統化的打新策略框架、強化行業研究深度、優化資金配置結構,同時注重打新與整體權益投資的協同,展現了理財公司在資本市場中的專業能力。這種示范效應,不僅增強了市場對銀行理財資金的信心,也為其他機構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
“隨著市場情緒回暖、新股定價趨于理性,使理財公司保持觀望態度的風險偏好、流動性管理等顧慮正在逐步緩解。監管層面也在完善制度設計,防范集中申購可能引發的資源擠兌和收益攤薄問題。這種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的改善,將進一步降低理財公司的入場門檻,推動更多機構加速布局。”陳興文最后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