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強國戰略的引領下,我國三大海洋經濟圈基于不同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已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2024年,北海區在發展海洋經濟道路上攜手并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本期《數說海洋經濟》關注北部海洋經濟圈,解讀北海區三省一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背后的亮點。
北海區:海洋生產總值穩步擴大
2024年,北部海洋經濟圈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年。以山東、遼寧、河北三省及天津市為核心的北海區,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活力。2024年北海區海洋生產總值為31898.8億元,名義增長率5.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2%,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30.3%。
分產業來看,北海區海洋產業中,海洋旅游業占主導地位,產業增加值占北海區15個海洋產業的30.8%,其次為海洋化工業(占比16.8%)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15.9%)。
從同比增速來看,海洋船舶工業增速最快,同比增長28.5%;海洋礦業同比增速次之,增長21.5%。北海區海洋產業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50%以上的有5個,分別為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和海洋化工業。
山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
作為我國海洋大省,山東省持續發揮著北部海洋經濟圈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18011.8億元,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6.1%,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8.3%。海洋經濟對全省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3.9%,已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提質增效步伐加快。2024年全省15個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8068.6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海洋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化工業、海洋漁業4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共實現增加值6249.3億元,同比增長6.7%,對全省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8%。
山東省各海洋產業中,海洋礦業增加值增幅最高,2024年同比增長21.5%。在國際金價屢創新高的背景下,沿海金礦企業效益提升,山東黃金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山東省是我國金礦儲量最多的省份,其膠東地區是世界第三大黃金富集區。
除傳統行業之外,山東省在科技創新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青島、煙臺、威海和日照等城市已形成多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初步構建起包括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劑、海洋化妝品等在內的產業體系,聚集了80%以上的海洋藥物研究資源和力量,海洋生物醫藥研發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產業規模占全國50%以上,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連續3年排名全國第一。
2025年以來,山東省的“海洋成績單”還在持續創造佳績: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交付運營;“瑯琊”海洋大模型實現溫度、鹽度等海洋要素高精度預報;1~5月,全省201個海洋強省建設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0.8億元。
河北: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14億噸
環抱京津、毗鄰渤海,河北省地處環渤海區域核心地帶,區位優勢獨特,擁有487公里海岸線,有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個沿海城市,海運條件得天獨厚。
近年來,河北省深植“藍色信念”,大力發展沿海經濟,加快建設陸海聯動、產城融合的臨港產業強省。按照規劃,到2027年,河北省沿海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2萬億元,沿海經濟崛起帶成為環渤海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
港口是海洋經濟的戰略支點。河北省內的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串聯起世界一流港口群。2024年河北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超過14億噸,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港口通過能力達11.98億噸/492萬標箱,居全國第四位。唐山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8.62億噸,比上年增長2.37%,總量穩居全球第二。黃驊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3.55億噸,同比增長7.35%,其中煤炭下水量完成2.14億噸,連續六年居“北煤南運”港口首位。
2025年4月,巨型貨輪“合信”從黃驊港出發,16天到達美國洛杉磯港,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地區到美國西海岸最快海上通道。目前,黃驊港開通了到達廣州、泉州、廈門等地的內貿航線,至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美國西海岸等5條外貿航線,集裝箱內外貿航線達到19條,有效帶動雄安新區和冀中南地區外貿出口。
河北省沿海港口已成為國家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物資運輸的重要樞紐、京津冀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河北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2025年,河北省將進一步提速港口項目建設,實施21個港口建設項目,年內計劃投資85億元,建成液體化工、燃料油和通用泊位5個,泊位總數達到278個,通過能力達到12.04億噸、518.6萬標箱。
遼寧:重點發力海洋清潔能源
遼寧省依托其漫長的海岸線和雄厚的工業基礎,2024年沿海經濟帶發展勢頭良好,海洋旅游業增加值占比38%,海洋化工業和海洋漁業增加值分別占比17.1%和16.6%。
2024年,遼寧省多項文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全省接待游客65219.7萬人次、旅游收入6325.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1%、25.9%,提前一年完成“旅游總收入倍增、游客接待人次增長2倍”的三年行動目標。全省構建“海洋—海島一海岸”多元立體開發的旅游新格局。大連長山群島獲評全國首個群島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在新興產業培育方面,遼寧省近年來重點發展海洋清潔能源。2024年,遼寧省清潔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雙破50%,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其中,風電、光伏總裝機達到2969萬千瓦,較2020年翻一番。當前,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下,遼寧省已勘測海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可開發量超5000萬千瓦,形成渤海灣和北黃海兩個超500萬千瓦規模的大型海上風電基地和產值超千億級的裝備制造集群,加速能源經濟綠色轉型。
未來,遼寧省將有序開發實施13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著力形成渤海灣和北黃海兩個超500萬千瓦規模大型海上風電基地和產值超千億級的裝備制造集群。
天津:油氣產業和郵輪經濟格外亮眼
天津市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陸海交匯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向海門戶,城市脈搏始終與海洋的潮汐同頻共振。天津海岸線近六成是港口和工業岸線,海域資源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超過2億噸,天然氣儲量638億立方米,海鹽年產量150多萬噸。近年來,天津市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雙重驅動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按下“快進鍵”。
北海區海洋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天津市2024年海洋油氣業實現增加值1280.3億元,占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的41.7%,占比最高;其次是海洋旅游業,增加值占比25.1%,海洋化工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分別占比17.2%和12.5%。
天津市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不斷得到提升。2024年6月,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海洋油氣完井工具智慧工廠在天津投產;2024年11月,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中國海油旗下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產。
在天津海洋經濟的發展版圖中,不僅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鋼鐵巨物”,也有市民百姓“小而美”的親海體驗。近年來,郵輪經濟正成為天津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亮眼名片。在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我國實施外國旅游團乘坐郵輪入境免簽政策期間,天津口岸出入境郵輪近200艘次,同比增長67%,出入境郵輪旅客數量超35萬人次,同比增長93%,包含外籍旅客1.1萬余人次,同比增長37.5%。
聲明:數據寶所有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