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近日,全國工業大省經濟“成績單”陸續揭曉。上半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安徽七省GDP增速均保持在4.2%至5.8%的區間,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工業經濟成為穩增長的核心支撐。
透過數據可以發現,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工業大省正通過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路徑,重塑發展動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等增長速度顯著快于其他產業,已成為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產業“含新量”持續提升
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工業大省的工業經濟呈現出總量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雙重特征。
從規模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于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河南、安徽以8.4%的增速領跑,山東、江蘇、浙江、四川也保持在7%以上的較快增長。
具體來看,上半年,安徽全省工業整體表現強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制造業增長10.4%,成為主要驅動力。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7%,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3.6%,這兩大引擎,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顯著。
安徽省統計局副局長陶宗華表示,上半年,安徽的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成為引領增長的“火車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產品表現亮眼。
從數據上來看,上半年,安徽省工業機器人產量激增93.3%,集成電路增長9.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7.8%,汽車制造業增長19.9%,制造業“含新量”持續提升。
中信建投首席分析師張玉龍認為,安徽省可以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特別是制造業的轉移,這有利于當地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不只安徽,高技術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也成為主要工業大省的共性特征。各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加速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廣東作為第一經濟大省,高技術產品已成為當地的制造業名片。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民用無人機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4.7%、42.2%、58.2%。上半年,廣東省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5.4%、33.0%,增速分別為5.9%、6.0%,高于工業平均水平,再度印證了當地產業結構的高端化趨勢。
浙江省工業經濟“向高、向新、向智”的轉型成效也很顯著。上半年,當地高技術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7%、12.0%,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速超65%,新能源汽車增長43.3%。
在智能化方面,上半年,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企業營收保持高速增長,算力服務、算法模型等細分領域增速均達兩位數,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正在催生新增長點。
工業投資加碼
為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工業大省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投資與創新的協同發力。目前,各地均在通過加大工業投資、強化研發投入,為產業升級注入持久動力。
河南省在工業投資領域表現搶眼,上半年河南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5.9%,比一季度加快4.0個百分點,高于全省投資增速20.8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4.8%,比一季度加快3.3個百分點。重點產業鏈群帶動明顯,上半年全省重點產業鏈群投資增長25.2%,拉動全省投資增長5.9個百分點。
同時,上半年河南省工業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34.5%,帶動制造業投資增長24.8%,顯示出企業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的旺盛需求。
浙江省也在持續加強工業投資。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省全省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制造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10.3%、10.7%和10.1%,均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區域特色路徑清晰
從南到北,由東向西,工業大省依據自身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共同構筑起中國工業的“四梁八柱”。
地處珠三角的廣東憑借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關鍵位置,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3%,成為穩工業的“壓艙石”;長三角的江蘇、浙江則分別以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為突破口,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北方的山東立足雄厚的制造業基礎,通過“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并舉;中部的河南、安徽依托區位與成本優勢,在先進計算、新能源等領域快速崛起;西部的四川則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在汽車制造、綠色低碳領域形成新增長極。
這種區域差異化發展的格局,不僅避免了同質化競爭,更形成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同效應。
業內人士判斷,下半年,隨著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以及新興產業的持續壯大,工業大省有望繼續發揮“挑大梁”作用,以工業經濟的穩中有進支撐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