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再迎政策“東風”。
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隨后國有大行陸續表態,將積極響應相關政策,助力消費升級與服務業煥新。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政具體執行細則還未披露,但據公開信息顯示,在此之前至少已經有三地實施了消費貸貼息政策,貼息幅度多在1.5%左右。
國有大行火速響應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有利于通過財政金融聯動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貸成本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更好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
國有大行第一時間響應。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辦理流程、簡化手續,推動政策盡快實施;農業銀行表示,將積極落實會議部署,按照有關部門要求,進一步簡化申請流程,提升辦理效率,加強資金合規使用,確保貼息政策精準高效直達廣大消費者和服務業經營主體,及時將政策精準傳導至千企萬戶。
建設銀行表示,將按照上級單位有關要求,切實做好個人消費貸款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的傳導落實,讓消費市場參與方更加便捷地獲得國家政策紅利,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能力,更好發揮消費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拉動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中國銀行則表示,將全力抓好貼息政策的組織實施,推動政策盡快落地,以高效、精準、優質的金融服務,推動政策紅利直達廣大消費者和服務業經營主體,為激發國內消費潛力貢獻金融力量。
8月4日,郵儲銀行也公告稱,該行將積極組織開展個人消費貸款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落地實施工作,扎實推動政策傳導落地。郵儲銀行將發揮遍布城鄉的網點網絡優勢,切實降低城鄉居民消費信貸成本,全力確保國家政策紅利及時、惠及消費者。
同日,交通銀行表示,后續將積極貫徹落實國常會貼息政策要求,以數字化手段和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提振消費,更好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精準滴灌商圈金融需求,切實發揮交行零售信貸在促消費、擴內需、惠民生方面的積極作用。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指出,國常會部署的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行業貸款貼息政策,核心是通過財政金融聯動來提振消費、激活市場,旨在降低居民信貸成本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活力,對沖外需波動,促進經濟增長,同時推動消費基礎設施升級和服務能力提升,助力經濟結構的長期轉型。
記者注意到,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地實施過消費貸貼息政策。據華創證券不完全統計,2024年來至少有四川、重慶、杭州余杭區三地開展個人消費貸貼息,其中四川實施時間早(2023年9月開始,延續至今)、范圍廣(全省范圍)。三地均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個人消費貸進行貼息,但實踐各不相同:據四川省政府、重慶市商務委員會、杭州市余杭區財政局:四川限定購買的商品品類(汽車、電子產品、住房裝修、家電家具4類);重慶限定購買的商戶(在限定的家裝、家電、家具、廚衛等行業領域商戶);浙江余杭則對申請的人群作出限制(從低保邊緣戶到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元的家庭)。
未來或做大消費貸分母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今年以來,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動下,國內消費市場回升向好,但恢復的態勢并不穩固,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仍然較為疲軟,物價水平還在低位徘徊,市場信心和預期偏弱。從金融數據看,上半年住戶貸款僅增加1.1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貸款增加9239億元,短期消費貸款增長緩慢。
顯然,在穩增長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東北證券發布研報指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可以降低居民部門真實利率水平,抑制邊際儲蓄傾向,刺激當期消費。
董希淼也指出,貼息新政是提振消費的創新舉措,需要進一步落實好細則,有三點可以注意,一是將貼息政策嵌入各類消費場景,并簡化申請流程和手續;其次,對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應面向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對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應覆蓋國有、民企等各類所有制企業;再次,強化與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國補”、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政策工具協同,形成疊加優勢。
而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貼息新政落地后,亦會受益。東北證券表示,貼息政策下,銀行可以不去追尋下沉客戶的同時,實現消費貸規模的上量,從而拉大分母,緩和不良率。增加的收益可以用來處理存量零售不良貸款。
此外,貼息新政的貼息幅度和資金來源備受市場關注。華創證券分析師張瑜表示,參考上述三地的消費貸利率補貼,多在1.5%左右。如四川省為1.5%,重慶市初始標準為1.5%,后提升至2%,杭州市余杭區為不超過1.5%。資金來源主要為地方財政資金,例如:四川貼息資金由省與市縣按8∶2比例負擔。杭州市余杭區,財政貼息不超過1.5%,其中省級財政承擔60%,區級財政承擔40%,其余部分由余杭農商行讓利承擔(要求貸款貼息后利率不高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