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理財市場上半年“成績單”正式出爐。
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下稱《報告》)。《報告》披露,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0.67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
在投資者數量方面,《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36億個,較年初增長8.37%。2025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89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個人養老金理財迎來跨越式增長,開戶數較年初顯著增加。《報告》顯示,開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行業信息平臺賬戶的投資者已超143.9萬人,較年初增長46.2%。另外,投資者還積極購買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普通份額,累計購買余額1103.6億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記者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居民養老意識的提升,養老理財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理財產品結構凸顯穩健特征
在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理財產品吸引了大量穩健型投資者。《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理財投資者數量呈現增長態勢,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36億個。
銀行業理財市場展現出鮮明的“穩健”底色:在投資類型上,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據絕對主導,上半年其存續規模占全部理財產品的97.20%;在風險等級上,低風險產品更受青睞,風險等級為中低及以下的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95.89%。
冠苕咨詢創始人、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對記者分析,目前銀行理財的中低風險偏好是需求供給長期博弈后的均衡結果,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經濟環境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國內金融市場波動持續,在此背景下,投資者出于對資產安全的考量,傾向于選擇風險相對較低、回報較為穩定的產品,因此,固收類產品也成為大多數客戶的選擇。
二是理財投資者的天然屬性。理財客戶絕大多數來自于銀行機構,這部分客群也是以中低風險偏好的中老年客戶為主,這部分客戶的理財認知需要較長時間培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現階段市場主流產品的需求。
三是銀行及理財公司本身的稟賦優勢與競爭格局。商業銀行長期在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方面具備優勢,而混合類、權益類產品面臨基金、券商等機構更激烈的市場化競爭,理財公司本身在權益類資產上的投研能力還比較有限。所以,銀行理財不得不仍然以“固收主導”,更符合其自身優勢與市場競爭環境。
婁飛鵬同樣指出了投資者偏好穩健的三點原因:首先是當前中國經濟處于低利率環境中,存款利率持續走低,而理財產品仍能提供相對更高的收益吸引了大量穩健型投資者。其次是近年來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尤其是權益類資產的表現不穩定,使得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波動較小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第三是投資者普遍對風險的認知較為敏感,尤其是在養老理財領域,資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至關重要。綜合起來,投資者更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收益穩健的產品。
周毅欽認為,銀行理財客戶結構改變將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集齊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
第一個“天時”是指經濟環境要持續向好。投資者對風險的容忍度也會隨之提升,更愿意嘗試混合類、權益類等風險收益特征更鮮明的產品,為客戶結構轉型奠定市場基礎。第二個“地利”是指理財公司要構建起足以與公募基金、券商抗衡的投研體系。通過完善的多資產配置能力,強化權益投資團隊建設,在產品設計、風險管控等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才能打破“固收依賴”。第三是“人和”,隨著年輕客群逐步成長為財富中堅。這代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理財認知更為全面,對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有更深理解。隨著其資產規模擴大,對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的接受度將推動客戶結構向多元風險偏好轉型。但是,總的來說,理財客戶結構改變將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可能需要5到10年。
現金管理類產品占比有所下降
上半年,理財產品類型結構也有所改變,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有所上升。
具體來看,《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每月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在377至489天之間,為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截至2025年6月末,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為72.86%,較年初增加5.7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4.99個百分點。
在開放式產品方面,現金管理類產品占比有所下降。具體來看,截至2025年6月末,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4.8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80.93%,較年初增加0.1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1.06個百分點。其中,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6.40萬億元,占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為25.79%,較年初減少4.38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減少7.09個百分點。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對記者進一步分析了這一結構變化背后的原因。王紅英指出,一方面隨著利率水平整體走低,現金類產品的收益也快速降低,導致投資者滿意度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處于調整過程中,短期內投資需求并不是非常旺盛,投資者愿意“以時間換空間”,通過封閉式產品來換取更高的收益。從理財公司角度看,機構也愿意以封閉式產品去替代現金類產品,從而應對市場的變化。
養老理財產品發展迅速
2025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發展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豐富養老金融產品體系。
政策引導下,投資者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展現出濃厚興趣。《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開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賬戶的投資者已超143.9萬人,較年初增長46.2%;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也為投資者帶來了平均年化收益率超3.4%的收益。
對此,婁飛鵬指出,養老理財產品具備三大核心投資價值。第一是投資策略穩健:養老理財以低波動、低風險的資產配置為主,旨在提供長期穩定收益,并通過多元化配置和嚴格風控來降低市場波動影響。第二是適配養老目標:養老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較長,通常以5年或更長時間封閉運作,匹配投資者的養老時間跨度。第三是有效政策支持:政策鼓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持具有養老屬性的儲蓄、理財、保險等產品發展。同時,對個人開展個人養老金投資提供稅收遞延政策優惠。
市場供給端同樣積極響應。上半年,3家理財公司新發行5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自個人養老金業務開展以來,已有6家理財公司累計推出35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管理規模超151.6億元。
《報告》披露,工銀理財作為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和首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發行機構,積極布局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管理規模已超千億元;貝萊德建信理財作為唯一一家具有養老理財試點與個人養老金業務“雙資質”的合資理財公司,強調“養老專款長投”理念,已推出多款養老理財產品。
此外,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支持市場機構接入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行業信息平臺,全面開展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推動業務規范發展。婁飛鵬指出,未來養老理財產品將進一步強化凈值管理,減少手工補息等非市場化操作,提升透明度和合規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居民養老意識的提升,養老理財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婁飛鵬展望道。
在養老理財產品的配置上,婁飛鵬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養老目標,合理配置資產,避免過度集中投資于某一種產品。在選擇養老理財產品時,投資者應關注產品的凈值走勢和收益波動情況,優先選擇歷史表現穩定、回撤控制較好的產品。
對于家庭如何整體配置理財產品,周毅欽進一步建議,當前,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與股市長期發展獲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建議在家庭資產組合中,可以小比例分布于優質權益類及混合類產品。投資于權益資產以分享經濟成長、股市上漲的紅利,同時通過適度倉位控制平衡風險,助力實現家庭資產的穩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