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規模穩步增長,2024年更是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大關,海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球1/3,船舶和海工裝備市場份額占全球50%以上,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有14種新接訂單居世界首位,海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海洋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增長點潛力巨大,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本文為《數說海洋經濟》首篇,從經濟總量、結構演變與優勢產業等角度,全面展現我國海洋經濟的強大動能。
海洋經濟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
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將海洋經濟置于中國式現代化關鍵位置。這是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后,中央再次對海洋經濟作出重要部署。
通常來說,海洋經濟是指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核心,覆蓋海洋能源、漁業、航運、旅游、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環保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經濟活動。
銀河證券分析指出,當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受到重視,主要基于以下三點原因:首先,隨著陸地資源被充分開發,人類亟需探索新的發展空間,海洋成為重要的戰略選擇;其次,面對發展空間和國際競爭的雙重壓力,系統化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海洋空間、創新海洋技術、培育海洋產業勢在必行;最后,我國海洋經濟已步入關鍵發展階段,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增長引擎。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態勢穩健,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從生產總值來看,2020年至2024年,海洋經濟規模從8萬億元增長至10.54萬億元,這一增速高于許多傳統產業,顯示出海洋經濟作為新興經濟增長點的巨大潛力。
10.54萬億元的規模是什么概念?2024年全球僅有15個國家的GDP超過這一數字,充分彰顯出我國海洋經濟的宏大體量。此外,2025年一季度,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初步核算海洋生產總值達2.5萬億元,同比增長5.7%。
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其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4年海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81%,創下2020年以來的新高。
銀河證券表示,中國已在海洋經濟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后,通過系統性整合海洋經濟政策與海洋強省力量,有望在國家層面全面統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激發產業增長新動能
海洋經濟的崛起,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從深海探測到海水養殖,從海洋能源開發到海洋裝備制造,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海洋經濟新格局。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的數據顯示,2024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增速高于海洋生產總值1.3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培育效果不斷顯現。
此外,2023年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歷史性地突破了2000億元,海洋研究機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保持穩定,專利授權數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均實現了快速增長。
《2025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也顯示,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結構優化與升級指數為131.0,創2021年以來新高,比上年增長了1.8%,表明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在不斷創新引領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的“壓艙石”作用持續顯現,第三產業的占比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海洋經濟第二產業生產總值達到3.77萬億元,占比35.8%,處于2019年以來較高水平。
從具體成果看,亞洲首個工業級海上風電制氫示范項目在廣東珠海實現穩定產氫,我國首臺超100千瓦氣動式海浪發電裝備“華清號”成功下水,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累計并網發電量超450萬千瓦時。我國還構建了超4.31萬個海洋微生物基因組和24.58億條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藍色藥庫”開發取得新進展,抗乙肝病毒新藥LY102獲臨床準入,全球首個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藥物“注射用BG136”順利完成一期臨床試驗。
部分上市公司也加大海洋經濟的布局和創新力度。中國船舶在2024年年報中提出,2025年進一步增強深海裝備研制能力,積極構建深海科技“研發—驗證—應用”閉環,形成“科研成果反哺產業、產業需求牽引科研”的良性循環,促進產業創新協同發展,提升深海開發技術與裝備市場競爭力。積極通過并購重組、產融結合生態建構等多種舉措,推動深海科技領域的技術革新與產業發展,打造深海科技產業高地,大力提升公司估值科技含量,多元開拓未來利潤增長點。
多個領域躋身全球領先水平
規模不斷向上的同時,海洋經濟部分細分領域在全球競爭中也展現出強大實力。權威數據顯示,我國在多個細分領域躋身全球頂尖水平。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108艘、金額約186億美元,占世界份額的69.4%,已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同時,海工裝備“含新量”和“含綠量”不斷提升。2024年我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國際市場份額達到78.5%,并實現了主流船型的全覆蓋。另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4年全年造船業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連續15年全球第一。
中國船舶在2024年年報中也提到,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5076.31萬載重噸,同比上漲9.63%;新船訂單量13496.57萬載重噸,同比上漲62.38%;手持訂單量24546.78萬載重噸,同比上漲48.88%,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56.88%、75.81%和66.70%,市場份額已連續15年居世界第一,優勢船型地位持續鞏固,新船訂單結構不斷優化,綠色船舶訂單以載重噸計國際市場份額達80.50%,高端裝備建造取得新突破,綠色低碳化加速推進。
在海上風電領域,全球風能理事會年初發布的《全球海上風能報告》顯示,中國仍是推動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增長的“中堅力量”,不僅新增裝機容量規模連續數年維持第一,累計裝機量也保持全球首位,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占比達到一半,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
另外,我國海洋水產品總量穩定增長,已經連續35年位列全球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藍色糧倉”。產量高居的背后,得益于近些年我國水產品堅持“以養為主”。目前,我國已建設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水體達5660萬立方米,產量47萬噸。
總的來說,10萬億海洋經濟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強大的科技實力,完全有能力在海洋經濟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未來,隨著硬科技的不斷賦能,海洋經濟將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聲明:數據寶所有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