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表現持續強勁,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大亮點。
近期,恒生指數不斷刷新年內高點,年內漲幅接近28%,在全球主要市場中漲幅居前。港股強勢走高的背后,南向資金今年累計凈買入金額已近8000億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有望刷新歷史紀錄。同時,外資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投資價值,港股作為離岸人民幣資產或直接受益。
外資回流!重新審視中國資產價值
2025年以來,在地緣政治沖突、關稅戰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增長節奏面臨著不確定性,而中國經濟憑借強大的韌性與活力,保持穩健復蘇態勢,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外資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資產的投資價值。
7月2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賈寧表示,近期外資投資境內股票總體向好,上半年外資凈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凈減持態勢。尤其是五六月份,凈增持規模增加至188億美元,顯示全球資本配置境內股市的意愿增強。
韓國證券存托結算院(KSD)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韓國投資者年內對A股和港股的累計交易額已超54億美元,中國市場成為其第二大海外投資目的地,僅次于美國市場。
外資回流的背后,是全球資本“再平衡”的邏輯調整。富達國際7月10日發布的觀點稱,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疊加不斷加重的債務負擔,正促使全球投資者將資金從美元和美債等傳統避險資產中轉移,亞洲將在多個領域受益于這一轉變。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布的一份研報中稱,人民幣資產有望受益于全球貨幣體系加速碎片化、多元化的雙重紅利,或有部分資金回流中國資本市場,港股作為離岸人民幣資產有望直接受益。
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外資回流增持中國資產,主要因為隨著美股的估值高企、不確定性因素增加,許多資金開始流出到亞洲市場,同時由于低估值吸引力不斷增強,經濟面企穩并逐步走好,中國資產重新受到外資關注。
南向資金流入重塑市場生態
在AI、新消費、創新藥等產業敘事支撐下,內地投資者對港股配置的需求不斷增加。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港股市場的金額達7998.45億港元,距離2024年全年8078.69億港元的凈買入額僅一步之遙。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港股市場近4.50萬億港元。
南向資金的流入正在重塑港股市場生態。據中金公司近期的研報,南向資金港股定價權在邊際上和結構上不斷提升,南向資金成交占比目前達到35%。其中,個人投資者(ETF)和交易型資金貢獻了大量超額增量,上半年內地可投港股ETF資金凈流入375億元,環比增加10%,同時保險資金也在穩定增配。
對于下半年資金配置港股的情況,中金公司預計,資金供給速度能否加速還要看“賺錢效應”,南向資金、外資和港股公司回購或為市場提供3000億港元左右增量資金。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兼高級研究員包金剛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南向資金加碼流入港股市場的背后,一方面港股估值較低,相比A股具有明顯估值折價優勢,且存在獨特投資標的,如大型科技股、高息股、新消費標的等;另一方面DeepSeek等科技突破提振中國科技股及整體資產價值重估熱情,疊加阿里等主要AI標的入選港股通,為南向資金提供了投資機會。此外,中國內地利率持續走低,機構資金尋求高息優質港股資產,同時政策工具(如央行互換便利等)間接提振港股高息資產表現。
“南向資金凈買入近8000億港元,緣于港股低估值、內地投資者信心增強、互聯互通機制完善及科技消費板塊吸引力增強。”止于至善投資總經理何理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港股市場的估值仍然偏低,恒生指數的滾動市盈率為11.37倍,相對于全球主要指數具備吸引力。在資金流入、政策支持及科技消費板塊領漲推動下,港股市場延續走強。
后市如何演繹?
在南向資金加碼流入港股市場的情況下,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的“賺錢效應”明顯增強。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年內漲幅分別為27.95%,28.53%、26.99%。行業板塊全線實現上漲,其中,醫療保健、金融、通信服務三大行業的漲幅居前,分別為62.10%、51.28%、48.01%,信息技術行業年內上漲42.55%,能源行業年內漲幅也高達32.28%,工業、可選消費、材料等多個行業年內漲幅超20%。
個股方面,恒生指數成份股中,中國生物制藥、周大福、中國宏橋的年內漲幅超100%,翰森制藥、快速-W、石藥集團等年內上漲超80%,藥明康德、小米集團-W、紫金礦業、中芯國際、中國人壽等多股年內漲幅超50%。
對于接下來的港股市場,易小斌認為,即便目前港股市場已積累不少漲幅,但從估值的角度衡量,依然有眾多低PB和低PE的公司,成長性也有想像空間,在流動性改善的狀況下,高股息資產也有較強吸引力,在政策的支持下,后續仍有空間。
何理表示,資金流入、政策支持及賺錢效應將推動市場震蕩上行。中期在“反內卷”政策落地后,企業利潤率見底,有望看到港股上市公司盈利修復。
貝萊德卓越遠航、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基金經理畢凱認為,2025年年初至今權益市場雖然多有波折,但整體賺錢效應良好。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擔憂緩和以及關稅進入到談判階段,A股和港股市場展現出震蕩上行的態勢,投資者風險偏好逐步回升。
在畢凱看來,下半年港股潛在機會包括:1.拉動內需的方向,包括互聯網及泛消費等方向;2.科技創新積極反制方向,包括科技自主及先進制造業、糧食及能源安全等領域;3.比較優勢強的出口方向,包括內外需結合的行業和在國際范圍比較優勢極強的領域。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