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證券資管旗下的9只券商大集合產品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的公募產品。此外,7月11日,也有1只中信證券資管的大集合產品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的公募。
“當前,不少券商資管都在加速將大集合產品變更為正式公募產品,畢竟已經整改這么長時間了,繼續再申請延期監管不一定會批準了”,有業內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據悉,大集合產品變更為公募之后,不少產品的管理費年費率有所下降,有的從“0.7%”調整為了“0.3%”。
已變更為公募
7月22日,華夏基金發布了《關于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9只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公募基金的公告》。宣告了這9只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正式變更為了華夏基金的公募產品。
公告稱,中信證券資管已就旗下9只大集合產品變更管理人為華夏基金并變更注冊為華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有關事項的議案分別召開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并已于2025年6 月24日表決通過了前述議案,持有人大會決議自同日起生效。根據業務實際交接情況與安排,自該公告發布日起即 2025年7月22日,前述中信證券資管旗下9只大集合產品的管理人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大集合產品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
據悉,本次變更完成后,產品的諸多信息均發生變動,比如基金經理、管理費率、投資范圍、存續期等。
以“中信證券信盈一年持有期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為例,變更后的名稱為“華夏信盈一年持有期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產品投資經理由“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投資經理李天穎”變更為“華夏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吳凡”。產品存續期限由“本集合計劃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存續期至2025年7月31日”變更為“不定期”。
產品投資范圍新增“信用衍生品”,并增加相應的投資限制。 估值方法也有所調整。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關于固定收益品種的估值處理標準》等相關規定相應調整估值方法,并補充新增投資品種的估值方法。
產品管理費年費率將由“0.7%”調整至“0.3%”。業績比較基準由“中債綜合財富(1-3年)指數收益率*80%+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調整為“中債綜合(全價)指數收益率*80%+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
除此之外,7月11日,也有一只中信證券資管的大集合產品正式變更為了華夏基金的公募產品。當日,華夏基金發布了《關于中信證券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正式變更為華夏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公告》。
公告表示,根據業務實際交接情況與安排,自該公告發布日起即2025年7月11日,中信證券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管理人正式變更為華夏基金,中信證券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正式變更為華夏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還有產品等待變更
雖然已有部分產品變更為了華夏基金的公募,但是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中信證券資管也還有少數幾只大集合產品正在等待變更為公募。
例如,今年6月底,中信證券資管發布了《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關于以通訊方式召開中信證券現金添利貨幣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
公告稱,根據中國證監會于2018年11月28日發布的《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及《資產管理合同》對該集合計劃存續期限的約定,該集合計劃將于2025年7月25日到期(擬在履行必要程序后適當延長存續期限,具體以屆時發布的公告為準)。
鑒于以上情況,為充分保護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利益,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及《資產管理合同》的約定,管理人經與托管人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協商一致,決定以通訊方式召開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集合計劃管理人由中信證券資管變更為華夏基金,中信證券現金添利貨幣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相應變更注冊為華夏現金添利貨幣市場基金有關事項的議案。會議投票表決起止時間:自2025年6月26日起至2025年7月25日17:00止。
券商大集合產品將退出歷史舞臺
中信證券資管的大集合產品,最終變更為了華夏基金的公募產品,這是行業的個案,更是行業的通行做法。
這一輪券商大集合產品的整改,始于2018年。當年年底,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大集合整改正式開始。
整改的核心要求是,存量大集合應當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公募化改造。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在產品完成公募化改造以后,要向證監會提交產品合同變更申請,合同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證監會鼓勵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公司并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在完成公募化改造以后,經中國證監會注冊,可以按照公募基金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存續運作。
按照這一規定,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3年時間是大限。不過在實際的整改過程中,不少產品都出現了多次延期的現象。除了延期外,從實際的結果來看,有的大集合產品選擇了清盤,有的轉為了私募,主流的是類似中信證券資管的做法,將產品轉到了旗下參股或控股的公募。
比如,中信建投的大集合產品管理人變為旗下的中信建投基金,光大證券的大集合產品管理人變更為光大保德信基金,國投證券的大集合產品管理人變更為安信基金,國信證券資管的大集合產品管理人變更為鵬華基金,等等。
排版:劉珺宇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