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張達
2025-07-25 19:29
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2025年高校錄取結果已陸續可查,各地投檔線數據顯示,傳統熱門專業與新工科專業境遇迥異,一批新興研究型大學表現亮眼,這些變化的背后,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在教育領域的生動投射。
曾幾何時,經濟、金融、法學等專業因就業前景廣闊被廣泛看好,現如今,上述專業在多地高校錄取中出現降分甚至縮招,熱度退潮。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工科專業異軍突起,以“高分出道”的姿態成為志愿填報的焦點。考生專業選擇的轉向,絕非偶然,而是人才需求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體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興研究型大學上演“逆襲”。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等錄取分數線超過眾多老牌高校。這些創建時間不長的院校,憑借緊扣前沿科技、聚焦硬核領域的專業設置,受到追捧。這一變化深刻表明,在科技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大學的價值越來越取決于其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
熱門專業的迭代,本質上是經濟發展邏輯重構的教育回響。隨著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人才的需求圖譜已發生顯著變化。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催生了對“數字工匠”的迫切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則呼喚大量交叉學科人才,新工科專業的走紅成為必然。變化的背后,是國家規劃中科技創新核心地位的戰略部署,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命題,更是中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中向高端攀升的內在要求。
面對這種深刻變革,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不能靠“路徑依賴”,而應因應時代要求動態調整,將實驗室與產業一線、學術前沿與國家需求緊密對接。對考生而言,選擇志愿既要看專業長遠潛力,也要結合自身興趣,在國家需求與個人追求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