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再發管理提示。
管理提示提到,近一段時間,少數豎屏微短劇為所謂“爆款”打出怪招、險招,出現過度娛樂化的苗頭傾向。個別微短劇甚至兒戲化、幼稚化、反智化。
監管關注與極速狂飆的市場規模碰撞出短劇產業的質變信號。內容價值重塑之時,微短劇正以破竹之勢改寫中國影視經濟版圖。2021至2024年間,微短劇行業規模從3.68億元飆升至504億元,首次超越傳統電影市場規模。DataEye研究院發布的《2024微短劇行業白皮書》預計,2025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首次超過680億元。
從量變到質變,微短劇新經濟模式奇點已至。小小短劇如何從邊緣賽道變為主流經濟載體,在4年內市場規模增長近185倍,吸納64.7萬個就業崗位?
指數級飆升的背后,是多方協同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廣電總局通過系列政策引導創作范式創新,資本涌入催生免費模式與技術爆發的雙重革命,而精品化內容正推動微短劇突破“爽劇”定位,向“微短劇+”延伸轉型。
輕體量承載大價值,“電子榨菜”進階為“精神正餐”。隨著免費模式殺入賽道,所催生的微短劇新經濟模式逐漸孵化出更優質的精品化內容。正如業內人士所指,當技術賦能降低創作門檻、資本擴張抬高市場預期時,唯有將社會公序良俗內化為行業素養,以精品內容促進良性循環,以免費模式重構微短劇經濟,才能使百億產業行穩致遠。
免費模式入場后,精品內容如春筍涌現,速度退潮、質量進階。
微短劇市場規模猛增的2024年,也是免費模式高歌猛進的起點。如今,DataEye研究院預估,2025年中國免費微短劇市場規模約350億元,較2024年同比增長40%,免費短劇模式在整個微短劇市場中的占比將達到55%左右。
免費短劇賽道的高速增長態勢,持續吸引各大廠商加碼布局:紅果等頭部平臺持續領跑,與此同時,騰訊、愛奇藝、七貓、百度等公司也紛紛加碼該賽道,促進市場整體規模的擴張。
以免費平臺龍頭紅果為例,紅果短劇單月熱度突破百億。DataEye數據顯示,6月,紅果平臺 TOP500微短劇累計總熱度達102.79億,新劇成為平臺熱度的核心驅動力,貢獻超六成熱度。
市場規模的擴張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優質內容,就像健康生態的“新鮮血液”。要讓這股血液持續流動,平臺必須當好“造血中樞”。它既集中內容,又設定風向;離用戶最近,對市場脈搏最敏感,也最有條件為創作者量身定制扶持與指引。在平臺“造血”的基礎上,新的、更優質的經濟模式由此生發。
在對好劇本的扶持方面,據此前報道,紅果在4月底更新劇本激勵計劃,單劇本保底提升至5萬~12萬元,分賬比例統一提至20%,并實施“全生命周期”分賬機制,編劇可長期獲得收益。紅果5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劇本分賬總額突破4000萬元,超100部短劇的編劇分賬破10萬元。
同時,紅果也在通過多種扶持計劃打造良性內容生產范式。7月2日,紅果短劇公布了“果燃計劃”最新一批精品短劇片單,21部作品中覆蓋了科幻、反詐、非遺、年代創業、動作冒險等創新題材。據悉,“果燃計劃” 至今已累計上線60余部精品短劇,2025年以來,依托“果燃計劃”上半年已累計立項投資了60余部精品短劇項目,涵蓋非遺、普法、反詐、公益、都市等十多個主題。
“紅果平臺主要依靠廣告分賬模式輔助出品方進行變現。紅果短劇的廣告分賬模式為行業提供了大筆內容預算,據最新數據,每月分賬已超五億元。”紅果內部相關負責人曾對南方財經記者透露,“微短劇商業模式也在持續迭代升級。從付費、免費模式到品牌廣告植入,再到效果廣告與微短劇深度融合,甚至未來可實現電商內容直接植入,制作方據此獲得分賬收入。”
他表示,紅果短劇從創立之初就選擇了免費模式。廣告主向平臺支付費用,隨后平臺會依據相應規則將收入合理分賬給內容創作者。創作者得以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進而能夠持續不斷地投入到內容創作之中,由此構建起一個良性的正循環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平臺在吸引更多用戶的同時,也激發了更多優質內容的涌現。
業內人士認為,“果燃計劃”用投資扶持和億級流量把短劇從草根爆款拉進了精品工業化時代,也讓傳統影視公司、廣電系和頭部KOL第一次真正集體“下海”微短劇。
DataEye最新數據表示,2025上半年微短劇用戶達6.96億,半年新增3400萬;人均日看101分鐘,黏性漲一成。男性用戶占比升至52%,男女趨均衡;40歲以下用戶過半,老年用戶占比減半,整體更年輕化。
6.96億用戶的高黏性觸達,為短劇突破“鉤子反轉”的流量困局提供了底層支撐。隨著免費模式殺入賽道,創作者得以掙脫數據焦慮,轉而以用戶情感厚度為錨點,越來越多的種類與內容百花齊放,短劇的創作理念也從“表達情緒”到“傳遞情感”,再到“展現情懷”。從流量博弈到文化賦能,從IP經濟到產業集群,短劇化為點“金”之筆,賦能千行百業。
“十萬八千嚎天鬼,運河號子響連天。”例如,紅果短劇出品的《舟楫千里號歌來》以國家級非遺“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為敘事內核,將民間藝術融入主線。當患有阿茲海默癥的老人在運河旁手舞足蹈,他眼中所閃爍的熱愛和執著與不服輸的樂隊主唱同頻共振。而當4位年輕的“國潮音樂人”登上舞臺將船工號子編制進現代旋律,將其通過短視頻平臺、音樂節等現代方式傳播出去,古老的文化也有了雀躍的新生。
除了開辟傳統文化傳播新賽道,大量經典的頭部影視IP也正通過微短劇煥發全新生命力。經典愛情喜劇《志明與春嬌》首次以豎屏微短劇形式呈現,故事延伸至大灣區雙城生活,演繹創業港女與深二代的愛情博弈,并在深圳灣碼頭、港式茶餐廳等地標取景拍攝。
開心麻花廠牌《羞羞的鐵拳之你不要過來呀》衍生自票房超20億元的同名喜劇電影,主演王成思將驚喜亮相,“秀念大師兄回來了”話題引發觀眾熱議。作為頭部喜劇電影公司,開心麻花延續“強喜劇基因+高密度笑點”特色,今年還將有多部衍生短劇有望上線。
圍繞IP的經濟鏈條被短劇拉長,圍繞短劇的全鏈條生態也正在拉動產業集群的變遷。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微短劇產業正經歷從分散布局到集群躍遷的結構性變革。2025年,多個城市通過制度創新、基建賦能、跨域協作等方式構建產業生態圈,催生“文化+科技+消費”的融合經濟模型。
以位于深圳龍崗的粵港澳超高清數創產業園為例。其園區經營主體由深圳廣電集團、寶視達廣告控股、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三方合資成立。這種政企研三位一體的場景為微短劇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相關負責人對南方財經記者透露,園區內配套建設有后期制作中心、化妝間、會議室等,可滿足微短劇的多場景應用需求,可以稱為是一站式內容創作基地。目前,園區內已有微短劇企業,而這些企業在園區內就可以進行拍攝。
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意味著大量由微短劇所誕生的新崗位。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新興職業包括編劇、策劃、版權商務與運營、制片、導演、演員、攝影、燈光、化妝、服化道設計、場務、剪輯、投放與分銷運營、廣告銷售、翻譯以及開發工程師等。多樣化的職業需求,不僅直接擴大了影視行業的就業規模,也為傳統影視從業者提供了轉型發展的新機遇。
微短劇行業不僅提供高薪崗位,還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以演員為例,微短劇已成為他們職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在抖音,微短劇演員的累計粉絲量已突破1億,其中粉絲量超過10萬的演員多達80余位,部分演員的作品播放量峰值超過1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