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融添利6個月持有期債券基金宣布發行失敗后,今年以來發行“折戟”的新基金增加至4只。部分中小型公募存在“發行難”問題,業內建議走差異化路線,打造具有特色的競爭優勢。
根據公告,至募集期限屆滿,二級混合債國融添利6個月持有期債券仍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該基金早在去年10月12日便獲得證監會準予注冊批復,于今年4月啟動發行,設置了50億元的首次募集規模上限,公司還分別在4月與5月為包括該基金在內的多只基金增加了兩個銷售渠道。
這是今年以來募集失敗的第4只基金,也是年內“折戟”的第2只債基。根據公告,偏股混合型基金申萬菱信遠見成長與混合型FOF信澳通合進取三個月(FOF)均在3月15日宣布發行失敗,3月1日,純債基金興華興盛純債公告稱,至募集期限屆滿仍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公開信息顯示,興華興盛純債在獲批后6個月開啟募集,募集期間,興華基金還新增了東方財富等多家銷售機構。最終該基金成為今年首只發行失敗的新基金,同時也是2023年以來首只發行失敗的純債基金。
受限于基金經理資歷、公司規模與品牌影響力等多方面因素,與頭部公募相比,不少中小公募在新基金發行上面臨困境。同花順數據顯示,至記者7月15日發稿時止,今年以來,121家公募成立的新基金共有736只,合計發行規模為5579.37億元。其中,有16家公募最新管理規模不足百億元,成立的新基金數量為1~3只不等,多數發行規模不足10億元。有77家公募今年以來無新基金成立,其中43家管理規模不足百億元。
若將時間線拉長,剔除持牌的券商與資管機構,最近3年,新疆前海聯合基金、北信瑞豐基金、益民基金、先鋒基金、江信基金等8家公募旗下無新基金啟動發行,中庚基金、富榮基金、凱石基金、瑞達基金、匯百川基金等6家公募旗下只有1只新基金發售。而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管理、華宸未來基金、江信基金、先鋒基金、九泰基金、華辰未來基金、中科沃土基金、北信瑞豐基金等8家公募均為小型公募,管理規模最高的是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為102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權益市場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對認購新發基金的熱情。由于頭部公募在渠道、品牌、規模效應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對于中小公募來說,與其盲目發行新基金,不如長期規劃,挖掘自身優勢、尋找差異化道路,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或是專注投研,樹立品牌效應,借此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