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五(7月11日)收盤,在中國境內上市的跨境美股ETF再度回到歷史高點附近(計入美元貶值的因素),納斯達克ETF、美國50ETF的凈值分別報2.039和1.3。
境內的ETF走勢基本與近期美股的走勢同步,科技巨頭再扛大旗。7月10日,英偉達成為首個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的公司,高盛近期更上調了美股的目標位,將未來12個月的點位預測調至6900點(此前為6500點),利率將下降、就業強勁和企業盈利能力較高(特別是大型股)是主要支撐因素。
早前,各界一度認為,關稅將嚴重影響美國企業的利潤,并推高通脹,導致美聯儲難以降息。如今,“對等”關稅的不確定性仍然高企,隨著美國開始征收10%的基礎關稅,數據顯示關稅收入開始上升,但通脹卻未有上漲跡象,5月CPI連續四個月低于預期,這也令美股逆勢走高。為何關稅并未傳導至通脹,甚至出現了一些通縮效應?美股的復蘇能持續多久?
關稅還未傳導至物價
關稅似乎對市場毫無影響,原因在于明顯的通脹暫未發生。摩根士丹利表示,從企業反饋來看,關稅影響領域實際上出現了一些通縮跡象,這可能令部分人感到意外。
該機構的零售分析師最近稱,鑒于其覆蓋企業的提前采購規模,部分企業可能考慮降價而非提價。同時,自4月以來關稅收入有所增加,但目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成本正在轉嫁。部分原因或在于,企業仍在銷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前購買的舊庫存,因此不用通過提價來抵消更高的銷貨成本(COGS)。
野村全球宏觀研究主管蘇博文(Rob Subbaraman)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也表示:“美國在第一季度的進口激增,看起來是因為企業趕在關稅上升之前,提前進口了大量商品。這導致它們現在庫存很高,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依靠這些庫存運營。”
這也解釋了為何價格并沒有上漲。不過,由于油價在通脹中占據很大的比例,因而也可能部分抵消了其他項目的小幅回升。目前原油同比下跌近20%,并可能進一步下跌。美國5月CPI同比增長2.4%,核心CPI環比增長0.1%,連續四個月低于預期,能源主導整體CPI的放緩,汽車、服裝價格均出現下滑,玩具、家電等受關稅影響更直接的品類價格則上漲。
但蘇博文表示,一旦庫存耗盡,不排除通脹會開始傳導?!斑M入7月,企業可能需要開始補貨,也就需要重新進口商品。所以我們認為(通脹上升)只是時間問題,關稅最終會對企業產生影響??紤]到美國經濟增長仍然相當不錯,我們認為企業會把相當一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他提及,另一個因素也可能推升通脹——移民政策?!懊绹壳罢诩哟髮吘撤欠ㄒ泼竦拇驌袅Χ?,也在遣返非法移民。我們認為,這正在導致一些關鍵行業出現勞動力短缺,這些行業對移民勞動力的依賴非常嚴重,比如建筑業、農業、養老護理等。而用本地勞動力替代這些外籍勞動力并不容易,這有可能引發工資上漲壓力,進而傳導到通脹上。”
此外,隨著中期選舉臨近,美國的財政政策會趨向適度擴張,野村估計未來12個月里美國財政政策可能會給GDP增長帶來0.4到0.5個百分點的提振,這也會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
跨境美股ETF重回高點
各大機構預計,要到三季度關稅成本的傳導情況才能更進一步顯示。根據投行的通脹預測,到四季度關稅影響可能達到頂峰。
但市場相信,隨著屆時關稅影響更為明確,美聯儲可能也將更明確地開始傳達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瑞銀方面對記者提及,在過去兩年增長近3%之后,預計美國GDP今明兩年增速將分別放緩至1.6%和1.2%。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勞動力市場疲軟,將令美聯儲有空間在未來12個月內降息75~100BP(基點)。
股市可能會前瞻性地消化降息,歷史數據表明,降息是股價的利好催化劑。隨著美股突破歷史高位,近期沉寂多時的跨境美股ETF也重新活躍,并回到歷史高點。
強勁的盈利增速仍是美股韌性的主要來源。一季度標普500的EPS(每股收益)同比增長12%,其中“科技七巨頭”的EPS增幅達32%。目前市場預期二季度僅增長4%,但要超過門檻不高。
不過,當前各界對美股的前景仍存在一些擔憂。例如,隨著高盛上調未來12個月標普500的目標價(上漲10%至6900點),這對應了22倍的前瞻市盈率。該預測也引發了一些客戶的質疑——當前的市盈率水平相較歷史過高,22倍的前瞻市盈率處于自1980年以來第97百分位。
高盛則認為,這一估值在當前宏觀背景下是合理的,尤其是在利率下降、就業強勁和企業盈利能力較高(特別是大型股)的背景下。當前投資者倉位也相對溫和。而且,當前市場上漲的覆蓋范圍頗為狹窄,盡管標普500創下歷史新高,但其中位成份股仍較高點低11%。
最大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關稅對利潤率的影響。如果企業無法有效轉嫁關稅成本,利潤率將受到壓縮,這將對機構預測的2026年盈利增速(標普500的EPS增長7%)構成下行風險。但如果企業維持擴張性的利潤率,加上財政刺激計劃帶動收入增長,盈利增長可能會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