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依然是許多跨國企業長期戰略布局的重要支點。
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持續升級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外資企業提供了發展韌性與結構性機遇。
已扎根中國90年的霍尼韋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日,這家全球高科技企業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增長峰會”,不僅是對本地業務發展的階段性回顧,更透露出其對中國市場長期發展前景的堅定判斷。
從“本土化生產”到“本地創新”,再到深度參與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構建,霍尼韋爾的發展軌跡正反映出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在華“重要參與者”的角色定義。
在峰會期間,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霍尼韋爾中國首席技術官施偉等高管接受了《國際金融報》采訪,分享了他們對中國經濟趨勢的判斷、對營商環境的評價,以及對如何在新階段深化本土化布局的思考。這些觀點不僅體現出外企的應變策略,也為觀察中國如何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吸引和留住高質量外資提供了樣本。
中國正釋放新一輪增長紅利
“盡管中國當前經濟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但從全球視角看,中國仍將是未來十年全球GDP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余鋒指出,這種增長動力不僅源于龐大的市場體量,更來自于中國在新能源車、高端制造、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積累的結構性優勢。“‘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這句話體現的是中國市場的規模、活力與韌性”。
在霍尼韋爾看來,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正釋放出新一輪增長紅利,尤其是與民生密切相關、與高端制造高度耦合的領域,例如半導體、生命科學、基礎設施、新能源、儲能、船舶等,均具備長期發展潛力。
“霍尼韋爾不追逐短期風口,我們重視長期價值。”在“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政策主線的當下,這家跨國科技企業正在將“長期主義”與“本地洞察”深度融合,以全球視野深耕中國市場。
面對全球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霍尼韋爾堅持“專注可控變量”的思維模式。“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放下對外部環境的焦慮,更加聚焦于自身可以掌控的確定性。”余鋒強調,公司通過創新機制優化、人才建設、本地研發體系強化等手段,增強在華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構建本地供應鏈
2025年恰逢霍尼韋爾進入中國市場第90個年頭。多年來,霍尼韋爾持續推進“東方服務東方”戰略,著力構建本地創新生態和研發體系。“我們相信,真正能推動創新的是對本地市場需求的深度理解。”余鋒表示。
從“做中國式的競爭者(BCC)”到“本地技術輸出者”,霍尼韋爾的本土化已迭代至2.2版本,不僅重視本土客戶反饋和市場洞察,也逐步實現從“技術引進”到“創新輸出”再到“技術共創”的轉變。
在霍尼韋爾的全球創新網絡中,中國研發團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霍尼韋爾在中國開發的技術和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地申請本地專利,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服務不僅滿足中國需求,也走向了全球市場。
“我們不是把中國當作一個市場,而是當作技術創新的發源地。”施偉指出,中國強大的產業鏈、龐大的工程師紅利、多元的應用場景和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正在推動其在全球科技地圖上占據更關鍵的位置。
此外,本地供應鏈的構建也成為霍尼韋爾本地化戰略的重要支柱。“我們舉辦的供應鏈大會,已成為對話平臺,越來越多本地供應商參與其中,共同提升制造與服務能力。”
與中國共促發展
為了持續鞏固吸收外資方面的競爭力,中國正在通過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外商投資法律體系、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投資者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近年來,我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特別是在法治化、國際化和專業化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余鋒表示,霍尼韋爾對政府在企業遇到困難時所給予的快速響應和精準服務表示認可。
同時,他也坦言,面對中國市場的復雜性和競爭壓力,外資企業仍希望在以下方面獲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技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優化市場準入機制,推動跨國企業更廣泛參與關鍵領域;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激勵本地研發和高端制造投入;推動綠色低碳政策落地,加快氫能、儲能、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技術的應用示范。
“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作為扎根中國的外資企業,霍尼韋爾在與中國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需要持續磨合的課題。未來,霍尼韋爾會繼續呼吁政府和相關部門關注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推動政策的不斷完善。同時,企業也會繼續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提升競爭力,與這片土地共促發展。”余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