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和特朗普,繼續“掐架”!
據最新消息,針對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黨一事,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6日回應稱,馬斯克完全“脫軌失控”,他甚至想成立一個第三政黨,而這在美國從未成功過。
與此同時,馬斯克透露了“美國黨”成立后的工作重點。馬斯克7月6日發帖稱,支持總統候選人并非不可能,但未來12個月的焦點是眾議院和參議院。
《紐約時報》日前報道稱,馬斯克最近幾天與朋友們討論了他關于成立新政黨的計劃等事宜。馬斯克6日發帖稱,“我們應該什么時候在哪里舉行‘美國黨’的首次代表大會?這將會非常有趣!”
不過,“美國黨”將于何時完成注冊程序仍不得而知,不少美國主流媒體對其政治前景保持謹慎懷疑態度。
特朗普回應馬斯克成立新政黨
當地時間7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真實社交”上發文稱,看到馬斯克在過去五周完全“脫軌失控”,基本上陷入“如火車事故般”災難性局面,“令人難過”。
特朗普表示,馬斯克甚至想成立一個第三政黨,而這在美國從未成功過。“第三黨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制造徹底的破壞和混亂。”特朗普說道。
特朗普稱,“大而美”法案取消了電動汽車強制令,他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這項命令。特朗普稱,當馬斯克完全支持他時,他問馬斯克是否知道他將終止電動汽車強制令,馬斯克說對此沒有異議。
此外,特朗普還提及提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人選一事。特朗普表示,馬斯克要求他的一位密友來管理NASA。特朗普稱,雖然他認為馬斯克的朋友非常優秀,但當他得知馬斯克的朋友是民主黨人,且之前從未為共和黨人捐款時,他感到很驚訝。特朗普認為,讓馬斯克一位從事航天行業的密友來管理NASA是不合適的。
據悉,特朗普去年12月提名美國富豪賈里德·艾薩克曼接任NASA局長。5月31日,即在白宮為馬斯克舉行“歡送會”次日,特朗普宣布對艾薩克曼“以前各種關系”的詳細審視后作出撤回提名的決定。
艾薩克曼是美國支付服務商“Shift4支付”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與馬斯克關系密切。艾薩克曼是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重要客戶,為該公司的服務支付了數億美元。馬斯克支持艾薩克曼出任NASA新任局長,而NASA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大客戶。
馬斯克:未來12個月的焦點是眾議院和參議院
當地時間7月6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表示,支持總統候選人并非不可能,但未來12個月的焦點是眾議院和參議院。
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隨后在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宣布成立一個獨立于共和、民主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并聲稱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瞄準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爭取在參眾兩院占得一席之地。
7月5日當天,馬斯克還揭開了與特朗普鬧翻的原因。有網友向馬斯克提問稱,是什么原因讓他對特朗普“由愛轉恨”,馬斯克回答:“(特朗普)將拜登時期已處于瘋狂水平的2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擴大到2.5萬億美元,這將使國家破產。”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認為,成立“美國黨”,除了是反對“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背后還有馬斯克與特朗普關系以利相交、利盡而散的原因,兩人“友誼小船”在不斷的撕扯、斗爭中已經翻了。馬斯克成立新政黨的努力無疑將遭受特朗普政府的反彈,其商業利益和個人前景將面臨諸多挑戰。
另有美媒指出,“大而美”法案的內容之一是削減稅收抵免,而此前該抵免政策一直用于鼓勵美國人購買電動汽車,包括特斯拉汽車。美媒說,特斯拉銷售業績今年本就已經大幅下滑,而美國摩根大通此前估算,沒有了稅收抵免政策,特斯拉將年損12億美元。這無疑直接重創特斯拉的核心利益。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提交給國會的預算提案初稿顯示,可能要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預算對半砍——從現在的大約73億美元直接砍到39億美元,精準打擊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賴以生存的政府合同。
美國Vox新聞網指出,特朗普和馬斯克決裂不光是因為“大而美”法案,而是一連串信任破裂、權力矛盾與金錢承諾落空的結果。英國《衛報》直言,兩人代表共和黨內的兩股力量:特朗普側重民粹與安全、馬斯克則倡導自由市場與科技未來,核心利益不一致,鬧掰是遲早的事。
“美國黨”前景尚不明朗
根據美國法律,一個有資格參與選舉的政黨成立,其資質確認需要經過復雜的認證程序,首先必須召開黨團會議或代表大會,選舉臨時官員并指定政黨名稱。尚不清楚馬斯克的“美國黨”是否已啟動相關程序。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黨”將于何時完成注冊程序仍不得而知,不少美國主流媒體對其政治前景保持謹慎懷疑態度。《華盛頓郵報》文章分析了馬斯克成立新黨所面臨的多重挑戰,認為“美國黨”或任何新成立政黨短期內難以撼動美國沿襲已久的政治架構。
文章指出,美國“贏者通吃”的選舉人團制度對于兩大主流政黨之外的“第三黨”并不友好。美國喬治敦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漢斯·諾埃爾說,美國現行選舉機制下,很難出現“多個第三方政黨超級成功”的局面,因為美國體系下,黨派無法通過贏得“20%或30%”的選民票,進而在議會中分得一些議席,并借此“逐步壯大”。
曾出任民主黨顧問的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馬克·麥科克爾說,聯邦和州級選舉法規對于新政黨注冊以及第三方政黨候選人的競選資格認證也各有規定,包括候選人居住地、一定數量的選民簽字請愿等要求。很多第三方政黨候選人都被選民簽字請愿的要求“絆倒”。不過,“他(馬斯克)或許有足夠的錢能做成這件事”。
麥科克爾指出,2024年總統選舉中,沒有任何有分量的第三方政黨候選人得以出現在全美50個州的選票上。
美國總統選舉所采用的選舉人團制度并非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而是各州按照人口比例分得一定數量的選舉人票,50個州中有48個以“贏者通吃”方式決定選舉人票歸屬,即把本州選舉人票全部投給贏得該州多數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
美國建國以來歷屆大選中,共和、民主兩黨以外的政黨身影并不鮮見,曾經也有機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近年來,第三方政黨在全國性選舉中吸引選票的能力非常有限。
據《華盛頓郵報》介紹,上一次有第三方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獲得選舉人票還是在1968年,當時有5個南方州支持剛成立不久的“美國獨立黨”提名候選人喬治·華萊士。
此外,一些獨立人士想要參加全國性選舉,不得不借助兩大黨的勢力。比如,以獨立人士身份長期擔任國會參議員的伯尼·桑德斯2016年參選總統時,也選擇與民主黨結盟,盡管人氣頗高,但在黨內初選中仍輸給了希拉里·克林頓。
排版:羅曉霞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