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故事》:陳晉主編;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每個時期都有艱難險阻,卻干成那么多大事。她是怎樣干事的?靠什么說服人們和自己一起去干大事?回答這些問題,比較好的角度,是來看看她身上的精神氣質。大事業,大奮斗,總會呼喚并滋養相應的大精神。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她甫一出世,便開始鑄造不同于其他政黨的精神氣質。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培育形成了彰顯黨的性質、宗旨和品格,體現人民和時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譜系。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以思想引領時代,以信念塑造品格,以奮斗感召群眾,以犧牲昭示永恒,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一譜系由一個又一個的精神坐標連接組成。從偉大建黨精神,到脫貧攻堅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每個精神坐標都是一座精神豐碑。它們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挑戰面前奮斗前行的突出精神標識,集中彰顯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些精神坐標比較完整地反映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大歷史脈絡、大歷史面貌。而黨的歷史面貌,又影響著現實的面貌和未來的面貌。
我們說中國共產黨人有一條長波萬里的精神長河,精神坐標無疑是它炫目多彩的風景。隨著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氣象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即使是同一個歷史時期,因為處于不同的奮斗階段,面臨不同的現實要求,需要克服不同的實際困難和完成不同的奮斗任務,精神坐標也各有側重、各具特色。不同的精神坐標,相互之間既有共性連接,也有個性區別。
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道共同奮斗,靠的就是這一精神譜系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在百余年的奮斗實踐中,在改造世界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它轉化為強大的政治優勢。
偉大的精神,注定要成為永遠的“基因”。我們研究紅色文化和紅色基因,重點就是研究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我們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紅色基因,重點也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傳承和弘揚的方式,除了理論的研究,還要有立體的研究、細節的研究。因為精神譜系中的每一個精神坐標,都不是扁平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生動鮮活的實踐屬性。它們通過大量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具體人物和事件,全方位立體呈現出來,多角度集中展現出來。
說到井岡山精神,我們就會想到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想到用腳蘸著自己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的劉仁堪烈士,想到朱德的扁擔和毛澤東的“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說到長征精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蕩氣回腸的血戰湘江、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還有那些溫暖感人的“半截皮帶”“半條棉被”“金色魚鉤”“軍需處長”的故事。說到抗美援朝精神,肯定忘不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等英雄。說到脫貧攻堅精神,那就不得不提到在精準扶貧中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十八洞村、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黃文秀、為貧困女孩點亮心燈的張桂梅、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等等。
如果只有理念口號,而不能落到實處見人見事,那樣的精神是感動不了人、影響不了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正是因為這一個又一個落小落細落實的地點、人物、事件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讓偉大的精神偉大起來,成為永恒;讓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長河奔流不息,永遠向前。這正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目的所在,也是《大河奔流: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故事》一書作者們的追求所在。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此文為《大河奔流: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故事》一書序言,本版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