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滬深300指數發布已達20年。
作為A股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寬基指數之一,滬深300指數見證并推動了我國資本市場的變遷。從市值覆蓋廣度、產品生態豐富度,到資源配置深度,滬深300指數均已超越了單一指數范疇,成為A股市場的標桿指數。2024年,滬深300指數成份股貢獻了A股超86%的凈利潤、76%的現金分紅和60%的營業收入;樣本公司ROE(凈資產收益率)近年來穩定在10%左右。
在業內人士看來,滬深300指數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觀測宏觀經濟與產業變遷的透鏡,更通過指數化投資理念的普及,有力促進了市場定價的理性化以及投資行為的機構化進程。
成份股更迭:映射經濟核心資產變遷軌跡
2005年4月,正值A股股權分置改革的關鍵時期,滬深300指數正式發布,填補了我國資本市場缺乏統一、權威跨市場指數的空白,為市場提供了全面反映滬深兩市整體走勢的基準。同年設立的中證指數有限公司,肩負起編制、運營和管理滬深300指數的責任。
歷經20年發展,滬深300指數已成為我國經濟核心資產的集中縮影,奠定了A股市場“壓艙石”的地位。截至今年5月末,滬深300指數以占比不足6%的成份股數量,覆蓋了A股約48%的總市值以及約43%的流通市值。其中,119家千億市值企業更是占據了滬深300指數約72%的權重,形成“大象起舞”的格局,彰顯滬深300指數的市場影響力。
回顧滬深30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的階段性變化,可窺得A股市場乃至中國經濟20年來的發展變革。2005—2010年,滬深300指數成份股以長江電力、上海機場、中國聯通等公用事業、交通基礎設施領域上市公司為主,權重占比達24.64%,其次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行業龍頭公司。特別是在2005—2007年間,滬深30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中,銀行、地產、能源企業數量占比超60%,基建與金融行業公司高度集中的現象折射出當時我國以“鐵公基”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
2011—2015年,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行業公司權重持續提升。以2012年為例,金融行業證券在滬深30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中占據7席,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三只成份股權重合計超18%,2014年滬深30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中金融行業證券權重合計達到45.1%的峰值。
2016—2025年,隨著宏觀經濟結構持續調整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新經濟”逐步崛起并嶄露頭角。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也由要素和投資驅動逐漸轉向創新和消費驅動。從經濟產業結構來看,電信業務、可選消費及能源等傳統行業占比有所下降,信息技術及醫藥衛生等新經濟行業占比顯著提升,并涌現出諸如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比亞迪、海康威視等一批優秀的大市值新經濟龍頭公司。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滬深300指數中可選消費、房地產等傳統行業權重分別下降約2.7%、4.4%,金融地產行業權重由35.4%下降至25.6%;工業、信息技術、通信服務等新經濟行業權重分別提升1.3%、2.5%和4.4%,樣本行業市值結構變化趨勢與產業轉型升級趨勢較為吻合。
產品跟蹤規模持續擴容:見證指數化投資蓬勃發展
滬深300指數發布僅4個月后,首只跟蹤滬深300指數的基金產品即正式成立。至此,滬深300指數正式開啟了其作為指數化投資的超級標的之旅。
截至今年5月底,境內跟蹤滬深300指數的產品總規模接近1.2萬億元,其中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含增強ETF)約1.05萬億元,在全市場股票型ETF中占比逾三成。
而在2023年末,境內滬深300ETF產品規模還不到2900億元。規模快速增長的背后,原因之一是投資者面對A股市場波動加劇,逐步由主動選股向被動配置傾斜,通過寬基ETF分散風險。
資本市場從“散戶主導”向“機構定價”轉型,推動滬深300ETF成為境內市場規模最大的A股寬基指數產品。它的核心優勢不僅體現在指數基金低費率、高流動性的工具屬性上,更在于構建了一個連接長期資金、衍生工具、國際資本以及產業政策的龐大生態網絡。對中小投資者而言,投資滬深300ETF,既是分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紅利的低成本通道,也是規避個股“黑天鵝”風險的理性選擇。
滬深300指數20年來產品跟蹤規模的擴容軌跡,深刻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從萌芽到成熟的全過程。
2005—2013年的萌芽期,首批跟蹤滬深300指數的產品以普通場外指數基金為主。截至2013年末,境內滬深300指數產品跟蹤規模僅約1500億元,其中ETF產品規模不足700億元,主要服務于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這一階段產品跟蹤類型較為單一,以被動復制為主,市場對指數化投資的認知也僅局限于“低成本工具”。
2014—2018年是成長期,滬港通的開通以及融資融券制度的完善,為ETF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催化劑。截至2018年末,滬深300ETF規模為880多億元,占全市場寬基ETF的30%以上。ETF的流動性優勢吸引了券商、險資等機構投資者參與,指數化投資也從工具屬性向交易屬性延伸。
2019—2023年則為加速期,這一階段產品規模實現躍升,生態持續完善。2019年科創板的設立和注冊制改革的深化,使得市場對分散化配置的需求急劇增加。滬深300產品跟蹤規模從2019年末的1373億元飆升至2023年末的4000億元,年均增速超30%,遠超同期主動權益基金。同時,2010年滬深300股指期貨、2019年股指期權與2022年ETF期權的推出,形成了“指數基金+衍生品”的立體對沖策略。此外,外資也通過滬深300ETF加速布局A股資產,2023年境外產品跟蹤規模達441億元。
2024年至今為成熟期,規模邁入萬億元時代。2024年9月,滬深300指數境內外產品跟蹤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單只ETF規模2024年內最高超4000億元。以ETF為主的滬深300指數產品已成為“市場穩定器”,在2024年三季度,境內滬深300ETF產品共吸引資金凈流入超4500億元,在市場調整期發揮“逆周期托底”的作用。
滬深300指數機遇與挑戰并存
當前,滬深300指數正經歷著從“規模驅動”向“質量驅動”的質變階段,其未來的演變將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程深度綁定。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產品跟蹤規模持續提升,滬深300指數當前或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成份股調整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隨著科創板、創業板企業逐步納入滬深300指數,成份股調入調出或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流動性沖擊。二是政策博弈等復雜的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因素,或會給外資帶來擾動,進而對滬深300指數產品形成沖擊。同時,國內產業政策的調整,要求企業兼顧盈利增長與社會責任,也會對金融、地產等傳統高杠桿行業形成一定壓力。
在應對科創企業波動與外部沖擊的同時,滬深300指數也面臨著諸多政策紅利與生態升級機遇。
首先,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近日,證監會宣布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并擴大適用范圍,也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此舉或將推動更多硬科技企業進入滬深300指數成份股,提升指數對“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
其次,估值洼地與全球配置價值凸顯。當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僅12.6倍,顯著低于境外主要指數,且股息率接近3.5%,具備“高股息+低估值”的雙重吸引力。隨著外資準入放寬和衍生品工具的不斷完善,國際投資者可能會通過滬深300ETF加速配置中國核心資產,進一步推動指數估值修復。
最后,產品生態升級對沖市場風險。衍生品市場發展(如滬深300股指期權、ETF期權)與策略創新(AI量化)正在重塑指數投資邏輯。2024年,險資通過“固收+滬深300ETF”替代傳統債券配置,利用指數股息率超越國債收益率的特點實現收益增強。同時,做市商制度優化和迷你期貨合約的推出,也將有效緩解大規模資金進出的流動性摩擦。
滬深300指數的20年,是見證我國資本市場從青澀走向成熟的20年,也是與中國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20年。展望未來,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全面深化改革,滬深300指數樣本結構和運行特征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持續鞏固和夯實其作為我國資本市場“價值錨”的核心地位。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