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港股創新藥ETF盤中上漲1.86%,年內累計漲幅已逼近60%,領跑全市場醫藥類ETF。與此同時,恒生生物科技指數上漲1.67%,成份股四環醫藥漲7.77%,再鼎醫藥上漲7.56%,和黃醫藥上漲6.54%。
公募基金業績榜上,創新藥主題產品強勢霸屏。截至6月9日,年內主動權益基金業績TOP10中,8只為重倉創新藥的醫藥主題基金,漲幅均超68%。
沉寂四年的創新藥板塊正以驚人速度復蘇。而作為創新藥支付端的重要參與者的商業保險,則將成為創新藥能否真正惠及患者的關鍵。
政策、業績、出海 創新藥三重共振
透視創新藥行情的提振,廣發基金投顧團隊認為,能夠催化本輪創新藥行情的核心原因有三點。一是創新藥研發能力大幅提升,從學術(ASCO會議)、監管(藥監局批準)和市場(BD交易)三方面來看,都證明了中國創新藥研發能力大幅提升,從跟跑到領跑,逐漸向全球第一梯隊進發。
二是出海空間廣闊,通過BD交易,得到海外大型藥企的認可,打開了出海銷售的廣闊市場空間;同時,若海外市場成為創新藥新的增長點,那公司業績受國內的宏觀周期影響就會相對較小,可能還會出現能夠穿越經濟波動的內生動力。
三是疊加市場交投活躍度尚可,流動性充裕,風險偏好不低,對于成長風格來說還是比較順風的環境,這也是本輪創新藥行情能夠啟動的中觀市場因素。
近年來,創新藥領域政策端暖風頻吹。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創新藥列為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
2025年政府在政策層面持續為創新藥行業注入活力。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24條改革舉措;4月,七部門聯合推出《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鼓勵龍頭醫藥企業與AI公司組成聯合體。
行業基本面也在發生質變。2025年一季度,A股創新藥公司實現營收121.9億元,同比增長23%;歸母凈利潤達到3.8億元,同比大幅增加。
創新藥出海更成為行情爆發的催化劑。5月20日,三生制藥宣布與輝瑞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其PD-1/VEGF雙抗SSGJ-707的出海交易包含12.5億美元首付款及4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
這僅是冰山一角。2025年不到5個月時間內,國內已達成24筆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超過155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資金正加速涌入。港股創新藥ETF最新規模達104.06億元,近1年規模增長約54億元,居全市場醫藥類ETF第一。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港股生物醫藥板塊超400億港元。
然而,創新藥投資面臨天然高風險。景順長城基金經理喬海英指出,創新藥研發存在“三個10”難題:平均只有10%的研發項目能成功、研發周期長達10年左右、需投入10億元級資金。這些特性注定了該產業前期投入巨大,而在研發上市后則急需支付方付款“回血”,以應對新藥物研發的挑戰。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上述出海案例中,輝瑞將支付的12.5億美元不可退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為何能夠給行業帶來強大的信心提振作用。
商保支付端改革 助力創新藥高質量發展
支付端能力是創新藥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中國在創新藥研發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但如果支付體系不能隨之變革,創新藥的價值將難以真正觸達患者。商業健康保險,作為市場化機制的重要組成,應當成為創新藥發展和普及的加速器。”保險服務生態網絡(ISE)發起人徐敬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支付體系的改革正在加速推進中。例如,6月9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出,“制定出臺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用藥保障需求”。
業內認為,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可通過標準化、專業化、動態化的管理機制,為創新藥械、高端醫療服務提供支付保障,成為撬動商業健康險高質量發展、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的核心基礎工程。
今年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組織部分保險公司召開主題座談會,推動構建全覆蓋、多層次的商保藥品目錄體系。所謂“全覆蓋”,即通過建立健全ABCDE目錄體系,逐步將醫保目錄外藥品擴展覆蓋至境內外藥監局審批上市的所有藥品(保留負面清單權利),給予消費者更加自由的選擇權。3月28日至4月11日,A系初稿已向行業征求意見。
根據公開信息,對于A系目錄,工作組統計了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產品,針對其中2619種特定藥品目錄,按照高頻原則排序,同時與保費總量大、覆蓋人群廣的重點省、自治區、直轄市產品情況進行比照,梳理形成初稿,共包括19種適應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近期上線的多款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均放開了外購藥責任。
《中國創新藥械多元支付白皮書(2025)》顯示,當前創新藥相關商保賠付中,疾病險占50%、百萬醫療險22%、惠民保15%、特病特藥險8%、高端醫療險與特病險共占9%。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付方的角色之外,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也與創新藥產業的特性相匹配。例如,中國人壽出資設立國壽成達(上海)健康產業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簡稱國壽大健康基金),截至目前簽約醫療健康企業超60家。
據了解,也有不少地方政府表示希望鼓勵保險機構針對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研發過程風險保障需求,積極開發針對性科技保險產品,形成與生物醫藥產業共同成長的“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