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5月21日,金融監管總局等8部門發布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從增加融資供給、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提高支持精準性、落實監管政策、強化風險管理、完善政策保障、做好組織實施等8個方面,提出23項具體舉措,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進一步改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融資狀況。
本次發布的《措施》涉及金融監管總局、人民銀行、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8個部門。對此,金融監管總局指出,這是要著重發揮監管、貨幣、財稅、產業等各項政策合力。
從內容上看,《措施》對增加小微企業融資供給和完善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保障這兩個方面部署最多,均涉及5條具體舉措。
增加融資供給方面,《措施》提出,要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強化小微企業貸款監管引領、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落實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政策、支持小微企業開展股權融資。
作為精準對接供需兩端的政策機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由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去年10月正式啟動。本次《措施》要求,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要在融資對接基礎上,注重協調解決小微企業實際經營困難,激發小微企業經營活力。鼓勵向外貿、民營、科技、消費等重點領域傾斜對接幫扶資源,加大支持力度。
《措施》強調要加大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法人類貸款、民營類貸款投放。同時,明確支持小微企業開展股權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規范成長后到北交所上市,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向創新型中小企業聚集,帶動同行業、上下游小微企業共同成長。
支持地方金融管理部門指導轄內區域性股權市場不斷提升面向小微企業的規范培育、股權融資等服務能力。支持創投基金加大對初創期、成長型小微企業的股權投資。探索優化政府投資基金績效考核機制,拉長考核評價周期,提高風險容忍度,發揮好投早投小的引導作用。
完善政策保障方面,《措施》提出了優化風險分擔補償機制、落實相關財稅支持政策、深化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有序推進小微企業信用修復工作、強化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這5條具體舉措。
其中,《措施》明確,在防止新增隱性債務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綜合運用風險補償、擔保費補貼、業務獎補、資本金補充、績效考核等方式,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支持,拓展對小微企業的覆蓋面,穩步擴大業務規模,在可持續經營的前提下,積極向小微企業降費讓利。
金融監管總局在日前發布的《關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總體發展目標新增了“提質”一項。所謂“提質”,也即要加強風險管理,指導提高小微企業信貸質量。
《措施》對此也有進一步部署,要求強化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管理。《措施》指出,要結合小微企業貸款特點,制定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分類的差異化標準,簡化分類方法。同時,引導銀行向小微企業貸款傾斜核銷空間和資源,釋放更多信貸資源。研究優化小微企業貸款核銷政策,以試點方式適當提高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經營用途的信用貸款清單式核銷上限,提升不良貸款處置效率。
《措施》還明確提出要健全普惠金融事業部機制。指導大中型商業銀行優化條線管理模式,健全一級、二級分行的部門設置,對分支機構普惠金融業務績效考核權重不低于10%,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實施不低于50BP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