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日前發布的《基于價值重塑的不良資產》白皮書指出,我國不良資產正處于價值重塑的風口期。那么,如何定義不良資產?當前行業的發展態勢如何?投資風口是否來臨?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仲量聯行評估咨詢服務部中國區總監熊建平。他在剖析不良資產行業現狀基礎上表示,不良資產領域蘊藏著較大的投資潛力,“相比債轉股、本息清收等傳統方式,不良資產基金等方式則為不良資產盤活帶來了新方向”。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統計顯示,2024年僅銀行處置的不良資產超3萬億元。東方資產近期發布的2025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指出,2025年不良資產市場將呈現“總量穩中有增、結構持續調整”特征。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化債政策支持下主導地方債務處置,預計2025年承接端不良資產量增長30%。
熊建平在采訪中明確指出,不良資產并非“負資產”,而可能是被市場低估的價值載體。在不良資產價值挖掘與重塑過程中,應拓寬不良資產的定義范疇,聚焦其中的“非負資產”。
他以企業經營為例,如果企業因銷售回款緩慢、市場需求下降或管理不當等原因導致資金緊張,甚至陷入償付能力不足的困境,違約債務雖然成為不良資產,但在剝離債權債務關系后,底層資產仍具備投資價值,值得投資者深入挖掘。
例如,房地產企業因信用風險或短期現金流問題導致利息無法償還,進而形成不良資產,這需要理性地將債權和股權與其底層資產進行剝離,從而發掘出不良中的優質部分,實現價值的重塑。經過精準的分析和盡職調查,債權人可以通過債務重組,收購這些底層物業。
今年3月,遠洋集團公告宣布,境外債務各項重組調解生效,該項債務規模超過60億美元。仲量聯行在此過程中深度參與并提供價值咨詢相關服務,輔助財務顧問為債權人債務的可回收性以及可行性提供參考依據。
作為評估領域的專業人士,熊建平表示,銀行更多關注不良資產本息的按時償還,但評估師則更探究不良資產背后的企業經營情況。以經營性現金流評估為例,需運用現金流折現方法,撥開迷霧,精準判斷現金流波動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從而準確評估資產的價值提升空間。
談及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熊建平表示,相比債轉股、本息清收等傳統模式,不良資產基金與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方式正迎來發展機遇,
熊建平進一步闡述,不良資產價值的重塑,其核心驅動力源于對風險的精準判斷。因此,重塑價值的估算基礎在于對風險等級的確定和風險的量化評估。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不良資產價值的重塑與處置方式息息相關。通常,資產價值的實現多與交易活動緊密相連,這也從不良資產管理的角度引發了一系列創新實踐,如不良資產證券化、科技與不良資產的結合,以及新興不良資產基金公司的入市等,這些都為不良資產盤活帶來了新的需求方向。
以不良資產基金為例,熊建平表示,不良資產基金在國際上屬于成熟門類,如同“撲救基金”,時刻緊盯市場,捕捉投資機會,“能否從一堆腐肉里發現價值,是衡量不良資產基金專業能力的關鍵”。
橡樹資本即是這類機構的代表,先是低價收購瀕臨破產公司的資產,重組后高價出售獲得回報,被稱為兇猛的“華爾街禿鷲”。
目前,國內已有股權投資機構涉足不良資產基金領域,探索“低點買入—改造增值—高價出售”的機會型投資模式,但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熊建平看來,對不良資產進行收購、管理與處置,不僅有助于盤活沉淀資產,釋放其潛在價值,還可進一步實現資產價值的重塑。
“不良資產行業呈現顯著‘逆周期收購、順周期出售’的特征。”熊建平進一步闡述,逆周期時,市場低迷,資產價格被低估,正是收購的絕佳時機;順周期階段,隨著宏觀經濟回暖、市場信心恢復,企業經營改善,資產價格回升,此時出售資產可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種跨周期的套利和風險對沖機制,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已迎來逆周期收購的時間窗口。熊建平觀察到,家族辦公室等新興投資群體正逐步涌入不良資產投資領域。
熊建平透露,仲量聯行未來將深入研究不良資產的分類及估值策略,解讀處置策略,與市場參與方攜手,共同挖掘不良資產的潛在價值。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