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3日上海召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到4月17日上海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文簡稱《若干措施》)相關情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近半個月,上海陸續發布了多輪支持措施,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聚焦六個方面,提出了26項工作措施,著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年,上海的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不足1/3,但是拉動了超過四分之三的就業數量。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讓“小魚變大魚”,這不僅是這些民營企業的期待,也是上海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與關鍵力量。
2024年,上海民營經營主體總數達318.92萬戶,占全市比重達93.3%。
“上海的民營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經過一定程度發展后,在一線城市設立總部機構進一步發展;另一類是在上海成長起來的,對大企業、大資本依附較強的中小企業。”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從上海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的環境來看,其在人才、市場、品牌價值、商業信譽、對外聯系通道、金融服務機構支撐等多個方面,都具有優勢,因此許多企業喜歡把總部設立在上海。
不過,他也強調,受制于項目屬性和企業性質,民企通常在相對次要的領域有更大的發展機會,而在一些主要領域所占的份額比較低。
因而,“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成為此輪政策的核心。
對此,《若干措施》提出4項措施:一是嚴格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二是嚴格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三是確保建設工程招投標全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四是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參與政府采購。
曾剛表示,《若干措施》彌補了上海的短板。“如果能把這些短板補好,上海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帶動一大批民企向上海聚集。”
他補充表示,上海在民營經濟服務方面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例如,政策提出要保障民企平等參與政府采購,但并沒有明確給民企的具體份額。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指出,要強化高水平要素供給,持續完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在擴大市場準入上持續用力,全面開展市場準入壁壘的排查清理,讓“非禁即入”落地生根,為民營企業申報“兩重”“兩新”項目、開展市場化并購等提供指導、培訓和服務。
楊建文表示,“大魚吃小魚”是市場規則,在這其中政府可以做的是規范好市場,并營造“大魚帶小魚”的產業發展生態,繼而達到“小魚變大魚”的最終追求。
楊建文認為,一方面,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不僅要參與重大項目,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大魚帶小魚”的形式,通過重點項目帶動企業發展,抓住上海這類大城市超出其他城市的機會。另一方面,技術要素和資金要素等在民營企業成長發展中是必須的,但在此基礎上一線城市更為特殊的是還可以提供更多的條件、機會、應用場景。不僅如此,上海市場規則和協調機制相對比較成熟,較好的營商環境和較多的機會能讓企業在出現問題時及時轉向,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曾剛也建議,在科創領域,政府的一些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可以更多地讓民企參與進去。比如,可以建立和完善相關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將政府的主導權慢慢轉移到這些社會組織手中,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而,雖然風險共存,但是民營企業在上海的發展機會也很多,如何在國企和外企兩棵大樹下營造好共生的生態,這是要在制度層面明確的。”楊建文建議。
在助力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建設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臺,支持民營企業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加強對中小企業海外參展參會的組織服務,支持民營企業開展重點領域境外投資,鼓勵商業銀行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結算、投資等一攬子跨境人民幣綜合金融服務。
《若干措施》還提出鼓勵民營企業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資金結算中心、貿易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在創新產品申報、研發用品出入境、人才落戶、跨境資金結算和數據流動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
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民營企業進出口1.44萬億元,占上海外貿進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拉動進出口增長3.2個百分點。上海民營企業非金融類對外投資備案金額占全市對外投資總額的9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圍繞支持民營企業出海,上海近期已經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比如,4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專門針對“推進海外拓展”制定政策舉措。3月2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印發《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業務發展若干規定》,對跨境貿易投融資便利化給予政策支持等。
曾剛認為,在當前的貿易環境下,企業出海是大方向。長三角地區一定要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面對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民企相較國企的經營風險更低,也更具靈活性。上海相較其他城市金融資源更豐富,政策制定上也有更大空間,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條件將能更大程度助力企業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