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正在積極推動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與此同時,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推進高質量發展。
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事實上是同一個問題。供給側的內卷式競爭主要是靠削減人力成本,如低工資、長工時等;需求側則因為收入低、假期少而缺乏服務消費的能力與空間。只有供需兩端同時修正,才能釋放出消費潛力與創新動力。
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時,10多億人口絕大部分在農村,我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發展出口導向型制造業,不斷提升制造業規模和技術。城市化加速與基建建設大潮也對建筑工人需求旺盛。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步結束,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中國企業的人力成本優勢不斷削弱,低水平的產品與服務供給過多就會產生內卷現象,而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時則缺乏專業人才。
從其他國家發展歷史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主要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下降后,沒有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出高附加值產業與新的經濟動力。事實上,在面臨升級壓力的經濟體中,大部分企業為了解決企業困難或避免倒閉,寄望于政府采取擴張性政策、扶持性稅收補貼措施等等,來維持低效率生存,從而跌進發展泥潭。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主要途徑有三種。一種是短期內通過增加對設備、機器以及其他設施的投資量,提高生產要素中資本的密集程度。二是改善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產出能力;三是提高既定要素投入的配置效率,即全要素生產率,它需要系統性改革,包括增加研發投入,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等等。
從日本轉型過程看,日本企業在泡沫經濟破裂后,主要依賴外部的政策保護以及企業內部的設備投資,走資本深化道路而停滯不前。我國企業在面臨人力成本壓力后,也大規模地采用機器人以及其他設備來取代人工,并且通過財政與貨幣政策維護產業發展。從日本轉型失敗看,資本深化必須與技術創新、人力資本協同發展才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否則,只會收獲更多債務。
中國企業依賴人力成本競爭的模式不可持續,內卷式競爭只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不僅抑制員工收入增長與其他福利,還會影響人力資本投入,過低的工資與過長的工時導致生產者無法轉換為消費者,影響內需的釋放。因此,已經習慣于將員工視為成本的企業,必須轉變慣性認識,人不僅僅是成本,也是資本。人力資源是唯一能創造“價值”的要素。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本質是從“人力成本”到“人力資本”的轉型,從“成本競爭”向“價值創造”的轉變。
為了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整治“內卷式”競爭,避免為低效率企業持續輸血。我們必須通過加大對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其核心,就在于重新認識“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創新的主體。
當前,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升人才隊伍質量,挖掘釋放人才紅利。各地政府也為爭奪人才而出臺各種具有吸引力的措施。但是,不少企業擔憂員工跳槽而不愿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有些企業只會挖人而不培養人。還有些企業不從促進生產效率著手,而是增加勞動時間,這些都影響了人才發展質量與人的能動性,與增加企業競爭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南轅北轍。
因此,與政府的人才戰略相協調,企業應該在如何投資于人、用好人等方面下功夫,構建“人才密度—組織效能—技術創新”的正向循環,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